三种抹杀孩子兴趣的“伪鼓励”,90%家长正在犯

作者:青芒

这两天,一个小女孩给妈妈画人像的视频,惹得网友笑泪点赞。

妈妈给儿女当模特,十分钟后,她迫切地想要看看女儿画中的自己。

小女孩眉头紧锁,担心画的不好被责备,慢吞吞地将画递给妈妈。

“这是我吗?”妈妈惊讶地说。

见女儿羞愧地想要逃离,妈妈赶忙拉住女儿说:“不,别走,画的超棒!奥,我从来还没见过画的更好的了。”

女孩不自信地回妈咪:“我一点都不觉得好看呀!”

看着清奇抽象的自己,妈妈内心万马奔腾,却含泪激动地继续鼓励女儿:“这简直是人间极品!我滴妈,我都没有见过像这样的风格!这在法国简直就是一副绝世佳作。”

妈妈用尽自己能想到的溢美之词,来形容女儿的画,目的只有一个:“我只想让你保持住,坚持这份爱好!”

听着妈妈接连给自己充满爱的“彩虹屁”,女孩展露笑容,信心倍增。有时,孩子对爱好不自信时,父母的鼓励,有点燃他们希望的魔法作用。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然而,身边的许多妈妈,费尽心思地鼓励孩子坚持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的兴趣被他们亲手抹杀。

因为,他们用的是,自己看起来很好的鼓励法,实则,将孩子拉入“无趣”的深渊。

我只需一句爱的鼓励,你却尽是斥责

综艺节目《放学后》中,一个叫涂诗悦的小女孩酷爱粤剧。

一次训练中,她又累又饿,便哭着说,不想练了。

一旁的妈妈,开启了语言轰炸:“如果你一而再再二三这样子,是不行的,快重新来一次。我知道你很痛,我又不是没有练过功,你就不能坚强一点吗?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让你去面对,累、困要咬牙坚持。”

于是,女儿忍着眼泪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又走了一场,收效甚微!

妈妈想鼓励女儿学会坚持,但她的“激励”,在当时饥累交迫的女儿眼里,没有爱,只有苛责,这并不能激发孩子继续坚持的动力,反而满腹委屈。

其实,女儿只是想要一句温柔的鼓励,只是想在又累又饿时发几句牢骚,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妈妈却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女儿满屏的斥责。

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教育要做到严与爱相结合,这是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孩子再喜爱的兴趣,也会遇到瓶颈期,在疲惫不堪时,想要放弃时,父母义正言辞的激励,更伤孩子。

充满爱的鼓励,严格中有了温情,这才是孩子坚持的最佳动力。

它能让孩子内心欢喜,精神放松,颓丧疲惫时,迸发出积极向上的能量。

三种伪鼓励,正在吞噬孩子的兴趣

教育专家兰海老师说,父母想让孩子坚持爱好,常饱含热情地用以下三种方式“鼓励”孩子坚持,看上去是为了孩子好,实则在暗暗抹杀孩子兴趣。

01激将型鼓励

表弟贝贝在准备钢琴四级考试,一次,他唉声叹气道:“好难呀!手和大脑配合不上了。”

小姨听到后大喊:“哼,我就说你不行吧!肯定拖到明年才能考过。”

顿时,表弟咬紧牙关,一手拍在琴键上:“那还练什么,明年再学。”

过后,小姨委屈地对我说:“我只是故意激他一下,想让他证明给我看,我小看他。”

不可否认,激将法有时能奏效,孩子为了证明被小看,卯足劲发奋练习。

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不管激将法刺激孩子取得多大的进步,本质上,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

父母以为满嘴嘲笑式的“鼓励”,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其实,在孩子心里都是侮辱、贬低,激发的是孩子的焦虑,甚至焦虑后对兴趣的放弃。

02比较型鼓励

“阳阳今天跳的真好,比你动作标准多了。”

“你看,张阿姨家儿子,围棋下的多好,你脑子咋跟不上?”

“你要好好努力,明明的画在市里得奖了,你还停留在学校得奖的水平。”

在家长眼里,仿佛只有用已经奔跑到金字塔顶端了的孩子,才能鼓励自家孩子提升功力。

可孩子会认为,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行,那天赋肯定不足以支撑自己的爱好,于是半途而废。

用别人家孩子,打压自家孩子,这不是鼓励,而是将孩子推向自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深渊。

03诉苦型鼓励

小时候,我练小提琴时,只要一偷懒,一抱怨,妈妈就说:“你一定要用功练习,我舍不得买新衣服,去美容院,就是为了攒钱给你交学费。”

妈妈说的是事实,我也知道,她不是在抱怨,而是想鼓励我努力。

然而,当我困了,遇到难点,这些话总让我烦躁不安,更生出无限的愧疚:“因为我,妈妈失去了更美的年华,而我,又是如此的愚笨。”

复杂的情绪,使我不能沉浸在音乐的愉快中,最终放弃了小提琴。

父母诉苦的原因,无非是想让孩子明白自己付出的艰辛后,努力踏实,不虚度每一节课。

可是,这样的鼓励,只能是让孩子放弃的加速器,因为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在愧疚感中,坚持自己的爱好。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当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时,他们不但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所以,对孩子有用的鼓励,不是看家长费了多大的力,而是,孩子能否从父母的鼓励中感受到爱,快乐地坚持自己的爱好!

让孩子感受到爱,鼓励才有意义!

父母使出浑身解数激励孩子,孩子感到的却是满满的恶意,兴趣自然也成一件饱受煎熬的事。真正的鼓励,能滋润孩子的心田,能在潜移默化中给他们注满爱的力量,让他们对兴趣永葆热情。

01停止无效的监控

去闺蜜家做客,一个房间里传来劲爆的音乐,原来是他儿子在里面练习街舞。近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朋友问闺蜜:“你不在旁边盯着,他动作能标准吗!”

闺蜜说:“以前他练习,我时常监督,结果,他说感觉被监控,动作放不开。后来,我让他一个人练,没想到,跳的越来越好。”

时常见到一些父母,360度监控孩子练习,其实,孩子特别需要独立时间进行试错,这个过程需要孩子自己琢磨、反思,修正。父母过度监控,会造成孩子精神紧张,不能陶醉其中,把兴趣当成任务完成。

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安静的氛围,孩子不用担心出错误被家长责备,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

相信孩子,不去打扰,给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是“此地无声,胜有声”的一种鼓励。

02身体力行,激发热情

伊能静的女儿秦米粒,看到哥哥哈利跳街舞,于是自己也想学。

伊能静和丈夫带女儿去学街舞,起初,他们静静地在一旁等待,看女儿精神高涨,跳的有模有样,于是她和丈夫加入其中,站在女儿身后,一家人一起跳。

陪孩子一起跳的过程中,伊能静和丈夫的每一个神情、动作,都向女儿传递着肯定。米粒感到自己被认可,被支持,越加投入。

有一句话:“一千句宣言,不如一个动作。”

父母说的再多,都不如低下身子,和孩子一起体验,他们兴趣所传达出的快乐。

眼眉间的肯定,是激发孩子热情的一种鼓励。

03倾听抱怨

去学钢琴的路上,遇到一位小男孩,他拉着妈妈的手,满脸丧气地说:“最近的谱子都好长、好难呀,老师竟然让背下,弹奏时还不许出错,把人逼得都不想学了。”

孩子抱怨时,妈妈没有插一句嘴,等孩子一阵苦水吐完后,妈妈把手放在孩子的肩头,皱着眉说:“哇,老师要求这么严格,要是我估计都哭了,怪不得感觉你最近好累的样子。”

孩子深长地“哎”了一声,感觉自己苦被妈妈感知到了。

上楼时,男孩扬起嘴角,对妈妈说:“没事,反正我练的还行,比其他同学弹的都顺,今天老师肯定会表扬我。”

孩子抱怨时,并不是真要放弃,他们只是想找一个压力的发泄口,也想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努力。

如果父母面目狰狞地苛责,苦口婆心地说教,在孩子眼里,并非“爱的鼓励”,反而统统会化作“我永远做不好”的心结。

倾听孩子的抱怨,充当孩子的排压器,让孩子感到被看见,是父母给他们心灵的一种鼓励。

兴趣是激发孩子生活热情的万花筒,而不是孩子辛苦打赢世界的武器。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父母温柔的语言,不打扰的陪伴,做忠实的听众,这些爱的鼓励,让孩子被理解,被肯定,眼眉有笑,心中有光。

放眼那些被兴趣充盈、滋润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用爱鼓励他们的父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