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惟德逃学被钟南山罚抄书:好孩子是“罚”出来的

对孩子的“惩罚”,不是惩治、不是处罚,它更像是,一种疫苗,会让人发烧难受,但是却能带给孩子强大免疫力。

——虎妈

作者 | 栗言

来源 | 男孩派(洞见旗下账号)

“父亲是我的骄傲,我也是父亲的骄傲。”

钟惟德在谈到父亲终南山时,满是崇敬与自豪。

其实,在钟惟德的幼年印象中,父亲是非常严格的。

钟惟德小时候很活跃,特别爱运动,有时候不读书,偷偷跑出去玩,逃课去打球、野餐,都干过。

可一旦被父亲发现,就惨了。

一番严厉的训斥是少不了的,还常常被罚抄书。

现在,钟惟德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更是钟南山的骄傲。

这么优秀的一个人,小时候也调皮捣蛋,常常被父母惩罚。

原来,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啊!

李玫瑾说:“适度的惩罚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适度惩罚能让孩子看清问题,收获成长。

适度惩罚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曾看到两则新闻,不禁为父母的做法称赞。

姚先生的儿子玩游戏时,偷偷绑定了他的信用卡,划了12000元买了装备。

姚先生自然是气愤得不行,不过,他更以此为契机,对孩子进行了惩罚教育。

他把买装备的钱算作儿子的债务,让儿子做家务还债。

做饭、拖地、洗衣服,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家务越做越好,更是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另一位妈妈的做法更值得点赞。

10岁的孩子在电梯里小便,妈妈得知后,并没有以“孩子还小”为借口,替孩子推脱,而是让孩子勇敢担责。

妈妈主动在业主群里认错,并让孩子认真写了一封致歉信,向业主们致歉。

更让人称道的是,她还安排孩子打扫了一个月的电梯,作为补偿。

每天放学后,孩子就拿上抹布、拖把,把电梯仔细清理一遍。

爸爸还做起了监工,监督孩子。

相信,两个孩子会永远记住人生的这一课。

记住自己挨罚了,更记住勇敢担责之后的坦然与收获。

孩子犯错,惩罚可以让孩子知道后悔,懂得做事的规则和边界。

让他知道敬畏,更是在保护他。

心理学上有一个“皮尔斯定理”。

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皮尔斯指出,人贵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弥补这一不足。

孩子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才是成长的开始。

爸爸让孩子做家务,孩子体会到挣钱的不易。

妈妈让孩子擦电梯,孩子体会到保洁阿姨的辛苦。

惩罚,就是帮孩子唤起内心的觉醒和对事情的自我认知。

惩罚必须适度和有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承担责任。

然而,并非每个父母都会“罚”。

有的孩子被罚,认识到了不足,收获了成长。

有的孩子被罚,感受到的却是恐惧和伤害。

惩罚是一门艺术。

会罚的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不会罚的父母,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有所罚,有所不罚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弄错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他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惩罚一定要有所罚,有所不罚。

1. 罚一次性行为,不罚孩子的人格。

美国有个节目叫《牢狱之外》,在节目中,犯错的“熊孩子”被安排“监狱一日游”,以示警告。

孩子被带到监狱,以新囚犯的身份参观监狱,就餐,甚至还被安排和判刑犯人聊天,围观特殊监区的变态犯人。

因为从妈妈包里偷拿零钱和撒谎,一个9岁的男孩被两个警察像抓小鸡一样抓起来,丢给起哄的犯人。

他用力抵抗,声嘶力竭地呼喊,都无济于事。

因为侮辱了妈妈,14岁的女孩被一群女囚犯围着骂。女孩瑟瑟发抖,却不敢反抗。

因为吸烟和晚上偷溜出家,13岁的男孩被推进了牢房,尽管他浑身颤抖,乞求哀嚎。

虽然只有一天,但是侮辱、威胁、挑衅、咆哮、镇压,孩子们都能感受到。

在这里,孩子会获得了什么?

恐惧!噩梦!威胁!

如果孩子不敢做某事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一旦确信能逃脱惩罚,他们就会做出更疯狂的事。

孩子犯错,要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的人格。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

“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相反,一旦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心,一切教育都是白费功夫。

在尊重和信任的土壤里,惩罚才能够向阳开花。

2. 罚孩子懒惰,不罚孩子努力。

网上看到一个新闻。

妈妈许诺上一年级的孩子,期末考试如果语文数学都考100分,就带他去西双版纳过年。

成绩发下来后,孩子数学100分,语文99分。妈妈果断决定,取消旅行。

因为差一分,期盼已久的旅行泡汤了,孩子非常伤心,一说起来就哭。

“没有达到目标就无法获得奖励,这是教育孩子按约定办事,双方都要信守承诺。”妈妈说。

妈妈的照章办事,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努力。

为了达到目标,孩子一直在努力,这种努力的过程才是最珍贵的。

孩子因为达不到考试目标而被罚,比比皆是,收效却甚微。

父母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太高,又只看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吃了哑巴亏。

表面上,父母是按规定办事。

实际上,这种惩罚是极具内耗的,只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努力和坚持是最值得肯定的品质,也是一旦被摧毁就很难再找回的品质。

真诚地告诉孩子:

“也许你需要的是再努力一把。”“没有达到目标,不能奖励你,但你的努力和付出更值得肯定。”

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孩子才能一点点飞起,即使很慢,但方向永远向前。

3. 打骂不是有效的惩罚。

前阵子,一个8岁的男孩离家出走了。

因为找邻居家小孩玩,男孩被妈妈狠狠揍了一顿。

孩子觉得委屈,想去外婆家,却错上了高速,幸好被警察发现。

“不回,回去还要挨打。”男孩胆怯地说。

因为怕再被妈妈打,男孩支支吾吾不告诉警察妈妈的电话。

妈妈来接他,男孩像老鼠见了猫,紧张地躲在警察身后,就是不走。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打一顿,骂一顿,就会长记性。

打骂也许能短时威慑,胁迫孩子低头认错,却会让孩子更逆反。

郭德纲讲到他的一个助理,武术世家。

小时候不听话,就被爸爸捆起来,吊树上,木棍都给打折了。

郭德纲问他怕吗?

助理说:“不怕,他就十分钟,打完他就累了,我就没事了。”

郭德纲从没打过郭麒麟,因为他知道:“你真打上了,他就不怕了。”

他说教育孩子,一要告诉他道理,二要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打骂其实是父母的情绪发泄,当父母满脑子都是坏心情时,惩罚孩子很有可能只是在报复。

布鲁诺曾说:“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把惩罚简单粗暴的等同于打骂,是对惩罚最大的误解。

面对犯错的孩子,管理情绪比处理问题更重要。

不怒自威,让彼此平静下来,聚焦错误,才会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爱的惩罚才更有效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

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当惩罚和爱相伴相生时,惩罚才有了效果。

不要伤人的怒吼,不要愤怒的拳头,不要妄想吓住孩子;

帮孩子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让孩子知道:

无论他遇到什么问题,犯什么错误,你永远和他在一起。

他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过,你会和他一起承担。

父母的信任和爱,才是孩子成长最坚硬的铠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