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杜仲应该注意什么?有哪些病虫害需要预防?该如何采收和加工

中药杜仲的栽培技术:刚听‘杜仲’这个词,大多数都以为是一个人的名字,其实不是,作为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概述

杜仲为杜仲科落叶乔木,别名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等。以树皮及叶入药,含木质素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等。性温,味甘、微辛。有补肝肾、强筋骨、促进伤口愈合、安胎、降血压等功能。主治肾虚腰痛、腰膝萎弱、胎漏欲堕、高血压等症。抗寒能力较强,成株在北方冬季-21℃的气温下能自然越冬。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河南、甘肃、北京、山东、 河北等省市亦有栽培。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育苗地宜选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沃、 地势平坦、有排灌条件的地块。播种前每亩施3 500 ~4 000 千克有机肥做基肥,翻耕耙细后作平畦。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先育苗2年左右后移栽。

(1)种子采收。选生长在空旷向阳处,树龄15年以上的健壮雌株作采种母树。果实成熟时为淡褐色,有光泽, 种子呈白色。采种后置阴凉通风处阴干,种子寿命较短,隔年种子不可使用。

(2)种子处理。果皮含有胶质,种子不经处理发芽率低。处理方法是将清洁湿润的河沙与杜仲种子混合存放于木箱里,如数量多可采取露地挖坑层积,保持沙子湿度,以手捏成团又不滴水为宜。北方地区湿沙处理种子时间比南方长,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处理,约45天后才能播种。

(3)育苗移栽。长江中下游地区播期在11-12月,北方多在4月上中旬。播种时按行距25厘米左右开沟,沟深4~5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细土3~5厘米,播后畦面盖草,浇水。播种量每亩3—5千克。播后保持土壤湿润,待苗出齐后,将覆盖物逐渐去掉。当年冬季或第二年春树叶未萌发前,选高1米以上苗定植。苗小可再培育1 年。定植时按行株距2米×1.3米挖穴,施以底肥,将苗栽入穴内,使根舒展,栽后踏实。每年冬季可适当剪去侧枝及根部幼芽,使主干生长健壮。

3.田间管理。幼苗期间要经常松土、除草和浇水。 苗高3—5厘米时间苗,将弱苗、病苗拔去。苗期分别于苗高8厘米时、6月中下旬和8月追肥3次,每次施肥结合松土除草,每亩施硫酸铵10—15千克;成株每年春季结合松土除草,每亩追施厩肥2 500千克。适当加过磷酸钙和草木灰。北方寒冷地区引种,幼苗冬季需要防寒,冬季上冻前要在根部培土,植株用稻草包扎,以保证成活。 可在杜仲行间间种豆类作物或耐阴药材,以充分利用土地。

4.病虫害及其防治

(1)叶枯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黑褐色斑点,后不断扩大,病斑边缘褐色,中央呈灰白色,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栽培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树势生长衰弱时病害发生严重。防治方法:

1)冬季彻底清除田间落叶枯枝,并集中烧掉。

2)发病初期喷洒1:1:100波尔多液、50%多菌灵500 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等药剂,每10天1次,连续喷2~3次。

(2)新皮褐腐病。杜仲环剥1个月左右新皮上出现米粒大小的褐色坏死斑,导致杜仲新皮局部细胞生长停滞,逐渐纵向扩大,最后溃烂。受害严重时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1)掌握好环剥季节,剥皮前采取局部树皮和用具消毒等措施,剥皮时勿撞伤环剥部位的木质部。

2)环剥后喷施高脂膜,可保护新皮形成和生长。

3)病斑出现初期及时刮除病组织,使病树恢复健康。

(3)刺蛾类。为害杜仲的有黄刺蛾、绿刺蛾和扁刺蛾,夏秋季发生,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和缺刻。防治方法:

1)冬季人工消灭虫茧。

2)低龄幼虫期用90%敌百虫800倍液、2.5%敌杀死3 000倍液或20%菊马乳油2 000倍液喷雾1—2次。另有褐蓑蛾为害,防治刺蛾时可兼治。

采收加工

1.采收。定植15年以上可开始剥皮,常在4-6月进行。用锯在齐地面处锯一环状口至木质部,向上量至85厘米处,再锯第二道环状口,并在两环状口之间纵割一切口。 第一筒剥下后把树砍倒,依次剥取第二筒、第三筒,直至剥完。不合长度、粗糙、肉薄的树皮,可作碎皮药用。还可采用环剥法割取树皮。

2.加工。剥下的树皮用开水烫后,层层紧实重叠平放在以稻草垫底的平地上,上盖木板,加重物压实,四周加草围紧,使其发汗。7—10天后内皮呈暗紫褐色时取出晒干,刮去粗皮即成。近年来,一些厂家收购杜仲叶做成保健茶。陕西、浙江等地多将定植后4~5年的杜仲,于10-11月落叶前采摘叶子,去其叶柄,剪去枯叶,晒干药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