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悬崖村”吃“旅游饭”的“脱贫密码”

胡臣臣

刘毅的家乡位于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习惯把化屋村叫作“化屋基”,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意为“白岩脚下的寨子”。“顾名思义,村子在悬崖之下,曾是个偏僻之地。”化屋村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的岸边,周围是险峭的群山,整个村子被大自然的天险包围,多年来很少有人踏足。

然而,就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化屋村人沿着打开的出山路,利用险峻的自然山水做起了“旅游文章”,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悬崖村”也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其中的“脱贫密码”并不难解,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三个词,那就是“联通”“文化”“品牌”,只要做好这三点,“悬崖村”的脱贫经验也是可推广复制的。

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对外联通。从2007年开始,化屋村就着力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化屋村借助民建中央帮扶资金支持,开始修建村里到当地乡镇集市约14公里的通村油路。并且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当地政府撬动社会资金修建了沼气池和小水窖,并进行民居改造、绿化整治和旅游码头修建等工作,化屋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变。基础设施的完善意味着打通了化屋村与外界的联系通道,而且提升了整个村子的村容村貌,不但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提振了村民群众的精气神,筑牢了乡村产业发展之基。

深挖特色文化,做强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了,发展的基础有了,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农副产品、别具一格的文化表现形式自然就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于是化屋村发展起了樱桃、枇杷等1000多亩经果林产业和特色乌鸡养殖产业,建起了露营基地和苗圃基地等,最强旅游产业支撑。并且深挖苗猪歌舞文化,组建苗族歌舞表演队,编排芦笙舞、板凳拳舞、苗家歌曲等歌曲、舞蹈,将苗族的特色歌舞也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以挖掘特色为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提升农特产品文化吸引力,就能支撑产业做大做强。

打造产品品牌,创新发展动能。尝到吃“旅游饭”的甜头,化屋村还将保护好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依托这方山水,打好乌鸡养殖、苗族刺绣文化等“产业牌”。以守护生态环境、挖掘绿色资源、特色文化为品牌之基,以特色养殖、文化创意为重要产品,为产品融注特色的绿色资源、少数民族文化、高质量的品质,助力打造产品品牌。借力品牌打造,提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推广、提高知名度,从而实现拓宽销路、增产增收,反哺产品创新发展动能。

“悬崖村”吃“旅游饭”的“脱贫密码”便是如此,首先实现乡村与外界的互通,然后输出具有特色印记的各式产品,最后通过资源与资本的累积,实现品牌的打造与推广,让乡村旅游发展后劲十足,促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