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因子打通“任督二脉”

中煤陕西公司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纪实

上周,中国化工报记者在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调研时了解到,该公司在2016年获工信部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企业的基础上,近年来积极践行“互联网+”理念,将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安全应急、环保、销售管理、无人巡检、能源优化等方面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管理能力,降本增效,取得了良好效果。

安全环保 智能监管

中煤陕西公司在国内煤化工行业较早使用了激光气体检测仪,对危险性较大的罐区气体泄漏进行实时监测。激光气体检测仪能够对一条线上的泄漏气体进行有效检测,几套检测仪协调工作就可以构成罐区的“电子围墙”,相对于传统的点式气体检测仪,具有覆盖面广、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为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性,进一步提升安全事故状态下的应急指挥与救援能力,2015年12月,该公司打造“连得通、看得见、叫得应”的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综合协调、监测监控、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辅助决策,建设集中接警、专业出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信息共享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一旦监控指标超标,监控页面上就会弹出报警信息,提醒应急指挥人员及时处理。”该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白晓琪告诉记者,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通过应急救援指挥车、无人机、救援机器人、高点监控等技术手段,迅速采集现场气象信息、火势信息、有害气体浓度信息,并实时无线传输与接收。他们结合现场事故情况,通过事故模拟桌面推演软件计算结果,实时掌握事故引发危险区域扩散影响范围,以电子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提供快速准确的应急救援信息,为现场灭火救援、应急资源调度提供有力保障。

此前,中煤陕西公司还建设了包括环保智能监管平台和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平台的环保监控系统。中煤陕西公司信息管理部经理马春雷介绍说:“环保智能监管平台拥有异常自动监控和分级管理报警功能,与生产调度联动,一旦污染物排放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提醒环保监控人员启动装置级、分厂级或公司级的处置流程。该平台实现了全厂废气(硫化物、氮氧化物、粉尘、VOCs)、废水和厂界噪声等环保数据的有效监控,每分钟取数一次,形成了小时数据、日数据、周数据、月数据等累积数据;废水和厂界噪声通过人工检测后录入系统进行管理,废水每天检测,厂界噪声每季度检测。”

让数据多走路

“在陕西公司提货就跟去银行取钱一模一样。可以在平台上自助查询和打印提货单,坐等大屏幕上的语音提货叫号提醒。”在该公司产品出货口,大车司机们正在排队取货。

从产品定价、销售单生成、物流派车到订单确认、装车结算等20多项业务事项,100%直接在网上完成,到厂、订单确认和入厂三个环节,时间由由原来的30分钟/车缩短到10分钟/车。中煤陕西公司智能销售管理平台去年上线运行以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无缝对接,比以前线下提货平均节省一半时间,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走路,客户少跑腿。”这是该公司产品销售智能管理的一个缩影。

以提取副产品碳四为例,某客户身在遥远的东北,可以通过智能销售管理平台,在网上实时查询和了解产品价格、库存等信息。他轻轻点击鼠标便可完成订单申请、物流派送等信息。车辆到厂后,只需拿一个身份证到营业室进行身份和信息确认,便可直接在门岗进行自助签到排队。门岗识别系统快速识别入厂,通过大屏和语音辅助引导设施,为客户提货提供便利。

“以前入厂确认和提货确认手续有10多个环节,涉及4个管理部门,仅入厂至少需要等上半个小时,现在喝杯茶的功夫就够了。”来自辽宁大连的一位司机师傅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智能销售管理平台,客户和物流公司均可通过互联网预先办理提货业务,提高现场提货效率,实现到厂即可提货,节省了一半以上的沟通时间和成本。

在马春雷看来,智能销售管理系统不但可随时查询入厂、排队、装车以及销售订单情况,不用追问多个部门、多个同事了,还能使报表数据更加准确,初步估算至少提高工作效率60%。

数字能源 降本增效

在能源优化管理方面,中煤陕西公司成功开发了蒸汽动力系统智能模拟优化软件,建立了集产汽、管网、用汽、凝水回收、给水、循环水为一体的全厂蒸汽动力系统模型,实现了可视化建模、离线模拟和实时化在线监控功能。

中煤陕西公司副总工程师程升介绍,该系统改变了公司对蒸汽动力系统的管理方式,从原来的产汽、输送、用汽分段管理传统方式转变为全局管理,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17年投用以来,年节约蒸汽约38万吨,约占全厂蒸汽总量的6.1%,实现年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马春雷对记者说,目前该公司正在推进建设能源评价系统,计划年内建成。届时将实现水、电、汽等能源消耗在线评价、分析,快速锁定偏差原因,及时调整生产,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

记者还了解到,中煤陕西公司正在规划的二期项目,准备采用数字化交付,并不断探索智能工厂建设新路。比如,研究5G技术在化工企业的应用,建设覆盖全厂的有线、无线融合的物联网平台及智能感知网络;更加关注人身安全保障,采用AI技术、人脸识别、温度监测、无人巡检等技术手段,降低现场人员数量,通过对人员位置、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并组织救援;打造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各类生产数据进一步融合和深度挖掘,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迈向智能化工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