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药业、仁和药业登产品黑榜 转型受阻 究竟丢失了什么?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导 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的一生,会切换许多角色,例如工作中从普通员工变成管理者,生活中从儿女变为父母,岁月中从懵懂轻狂变的成熟沉稳。只要时间还向前走,这种转型切换就不可避免,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周期,如何打破瓶颈、挣脱周期束缚,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曾经无限辉煌的江中药业、仁和药业两大老牌药企,就是鲜活案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论是产品登上黑榜、还是业绩出现波动,两者似乎都陷入了重营销的后遗症中。穿过层层迷雾,老牌药企究竟丢失了什么?转型之路又究竟该怎么走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作者:希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伴随医改脚步的不断深入,行业正在面临重新洗牌。变革大潮之下,一些企业的价值凸显,另一些企业则露出了问题底裤。\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a11c7da35ce4b3587ed45128b98ad12\" img_width=\"500\" img_height=\"500\" alt=\"江中药业、仁和药业登产品黑榜 转型受阻 究竟丢失了什么?\"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图片来自网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登上黑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7月5日,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生产监督检查及处理情况通报》(2019年第1号)(简称“《通报》”)显示,99家药品生产企业因缺陷问题,被责令整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长长的整改名单中,不乏老牌知名企业,江中药业、仁和药业的名字赫然在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报》显示,2018年5月11日-13日,江西省药监局检查江中药业的硬胶囊剂、原料药(蚓激酶)、糖浆剂、片剂(A线、B线、D线、E线、F线、G线)、颗粒剂、口服液、膏滋剂(含中药前处理及提取)发现一般缺陷11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仁和药业旗下多家子公司,也被查出存在一般缺陷。其中,江西药都樟树制药有限公司的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丸剂(蜜丸、水蜜丸、浓缩丸、水丸、微丸、合剂)等的检查情况为存在一般缺陷13项;江西铜鼓仁和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硬胶囊剂(A线、B线)、颗粒剂(A线、B线)、糖浆剂、合剂(含口服液)(含中药前处理及提取)的检查情况是存在一般缺陷16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论食品还是药品,安全永远是一条铁定红线。两家知名老牌药企,竟犯下低级错误,着实令人吃惊。何以至此?又对其后续发展产生什么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亡羊补牢\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来看江中药业,江中药业向首条财经表示:《通报》提及的是2018年5月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企的例行交叉飞行检查。药监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检查,会按照问题程度不同或对质量影响的大小,将缺陷分严重缺陷、主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三个级别,其中一般缺陷主要指检查中发现记录填写错误或签名错误、容器无状态标识等。公司本次检查结果为一般缺陷,公司已完成整改,对公司后续生产经营没有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客观而言,江中药业的快速整改动作值得肯定。只是,亡羊补牢永远不及防患于未然。业内人士指出,药品关乎消费者身心健康,安全从无小事。“一般缺陷”也是缺陷,也是对用药者的不负责,更何况这已不是江中药业第一次被安全问题绊倒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例如2016年10月,广州市消委会发布的试验报告中,江中药业生产的2批次初元牌氨基酸口服液就被检存在不合格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产品问题,对一贯善于品牌营销的江中药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疯狂销售\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许很多人并没使用过江中药业生产的药品,但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江中牌乳酸菌素片在国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梳理江中药业财报不难发现,2002年开始加大销售费用投入,较2001年增长1180%,达到2亿元。当年销售业绩也水涨船增长88%,营收达6亿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此,尝到甜头的江中药业,开始了更激进的费用投入,2005-2006年,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亿元、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7%、24%,对应的营收则分别为9亿元、1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2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问题在于,高销售费与高营收一旦强联系,便会逐渐产生依赖性。换言之,当销售费用提升时,营收提升;销售费用下滑,营收亦下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例如2007年,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与2006年持平,均为5亿,但销售费用的一大特性即“不进则退”,这导致其营收总额相比2006年减少1亿,同比下滑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背景下,江中药业又摁下加速键,2014年最高时曾达到9.01亿,其中62.04%都用来进行广告宣传和促销,广告费高达5.59亿,其同年营收也高达28.34亿。\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c0908bdb1594ef9b4f1958aaaa860c3\" img_width=\"579\" img_height=\"331\" alt=\"江中药业、仁和药业登产品黑榜 转型受阻 究竟丢失了什么?\"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图片来自网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重营销后遗症\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此,被销售费裹挟的营收,在财务考核下,不得不一次次粗放狂奔,看似繁华的数据背后堆积下了诸多隐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便是虚假宣传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2年,人民网报曾报道,有网友表示,江中集团生产的参灵草被宣传为能清除人体内乙肝、HIV等病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任江中集团董事长钟虹光甚至在2012年7月21日,对到访的外国领导人介绍参灵草功效时称:“根据初步临床实验,参灵草对清除人体内乙肝病毒、HIV病毒等,提升癌症放化后白细胞水平、改善毒副反应有相当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显然,这款在当时号称国内最贵、专门“为富人、贵人和明星打造的高端滋补品”的江中参灵草口服液,已涉嫌虚假宣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独有偶,2012年,上海工商部门在官方微博表示,“江中牌儿童健胃消食片”的销量为“每天卖出71万盒”与事实严重不符,属于欺骗和误导消费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这还不是最严重得后果。相比虚假宣传带来的“阵痛”,被销售费用严重挤压的研发费,则直接影响了江中药业的关键成长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2015年-2018年期间的财务情况为例,报告期内,江中药业的研发投入合计分别为4800万元、5400万元、5600万元、5000万元,而对应的销售费用分别为6亿元、5亿元、5亿元、5亿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众所周知,创新研发是药企的命脉所在,研发费用仅为销售费用十分之一的江中药业,动力自然大打折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诸多问题影响下,江中药业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据江中药业财报显示,2016-2018年,其“营收支柱”非处方药业务,营收占比虽连续超80%。但毛利率增速却逐年减少,2016-2018年,其毛利率增长分别为74%、72%、7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非处方药业务的核心产品“健胃消食片”的产销量已多年呈负增长,2015-2018年,健胃消食片的产量增幅分别为-23%、-3%、7%、-20%,对应的销量增幅则分别为-19%、-8%、0.7%、-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其他非处方药业务线销售的产品,例如江中牌复方草珊瑚含片、胖大海菊花乌梅桔红糖等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何扭转不利局面呢?江中药业加入“华润系”,开始转型之路,但目前来看,并非坦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转型之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2月,华润医药控股取得控股股东江中集团 51%股权事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华润医药控股成为江中集团控股股东,间接控制江中药业已发行股份的 43.03%。\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此,有一种市场声音认为,江中药业加入华润医药,意在营销模式上谋求转型。前文已经提到,江中药业的销售费用大多为广告投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得益于此,让江中药业在健胃消食领域有着约70%的市场占有率,在中成药咽喉含片领域市场占有率约25%。但广告投放金额高,则意味其在市场推广,渠道搭建方面投入相对较少。而华润有很强的销售网络和配送渠道,完全可以弥补江中药业此方面的劣势。从纸面上看,二者的结合也十分契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江中药业发布了2019年一季报显示,江中药业2019年一季度营收5.37亿元,同比增长16.72%;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9.5%。这是其加入“华润系”后的首份财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似漂亮的数据背后,也有不少差强人意的表现。首先,是主营产品业绩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数据显示,江中药业2019年一季度非处方药类毛利率67.33%,同比减少3.27%;保健品及其他营收0.27亿元,同比减少39.12%。\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此,江中药业表示,非处方药类毛利率下降,主要系上年末在建工程完工投产转入固定资产引起产品单位生产成本增加所致;保健品及其他营业收入下降主要系受市场需求影响,销售不及预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让外界对其能否完成目标产生担忧。据悉,江中药业进入华润医药后,华润医药对业绩提出的目标为:“2019年计划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费用率40%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注意的是,江中药业2018年实现营收17.55亿元,意味着2019其年营收需同比增长37%左右。这对江中药业来说,可谓不小的挑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江中制药还需警惕同业竞争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同业竞争和解?\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7年以来,华润医药先后收购东阿阿胶、华润三九、华润双鹤,江中药业,至今旗下已有四家上市公司。从产品结构看,江中药业的胃药产品一定程度上与三九重合,“初元”系列的定位也与东阿阿胶部分重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此,江中药业向首条财经表示:东阿阿胶和华润紫竹的主要产品在产品类型、产品成分、适应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华润三九的健胃消食片等部分产品存在同业竞争情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此,中国华润及华润医药控股承诺主要如下:①在收购江中集团完成后五年内,承诺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托管、资产转让、一方停止相关业务、调整产品结构、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解决华润三九及其控制的企业与江中药业及其控制的企业之间现存的同业竞争问题。②如控制的其他企业获得与江中药业主要产品构成实质性同业竞争的业务机会,将书面通知江中药业,并尽最大努力促使该等新业务机会按合理和公平的条款和条件首先提供给江中药业或其控股企业。③如因未履行上述承诺而给江中药业造成损失,将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根据华润集团官网显示,公司控股股东被华润集团列为一级利润中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史立臣表示,华润旗下企业的协同发展向来较为薄弱,内部资源整合优化相对不足。“华润收购江中后,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的导入还没看见。中药板块怎么发展,向哪些领域发展,哪些品种需要优化、淘汰,都需要管理层来布局。并购之后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就只能停留在财务投资的层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注意的是,江中药业看中的正是华润的渠道能力,而渠道协同最重要的便是企业内部能有效进行资源整合优化,提高效率。但从史立臣的表述中不难发现,这恰是华润薄弱之处。因此,江中药业心心念念的营销模式转型或并不顺畅。\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088a12ee464488b86a5d1158a6950a6\"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519\" alt=\"江中药业、仁和药业登产品黑榜 转型受阻 究竟丢失了什么?\"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图片来自网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同病相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同样以非处方药为主业务的仁和药业,似乎也有和江中药业相似的转型命运。不过,相比背靠华润大树的江中,仁和就没那么幸运了,甚至需折价剥离亏损子公司来维持利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期,仁和药业发布公告称,拟以6780万元的价格向宏济(珠海)企业连锁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宏济珠海”)转让控股子公司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和药房网”)15%股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了解,仁和药业原本持有仁和药房网60%股权。在此次转让后,仁和药业的持股比例降至45%,虽然仍为后者第一大股东,但后者将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注意的是,从此前的溢价收购,到如今打折转让,还不到四年时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了解,2015年12月,仁和药业宣布以2.77亿元现金收购自然人徐吉平、李洪波所持有的京卫元华56%股权,同时以4944万元现金对京卫元华进行增资。最终,仁和药业以3.26亿元取得京卫元华60%股权,并将其更名为“仁和药房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媒体报道,仁和药房网做为投资主体,先后完成了对山西圣元堂、成都隆安堂大药房等多家医药连锁企业的并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数据显示,2016-2017年,仁和药房网分别实现营收3.95亿元、3.82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57.1万元、430.38万元。表现中规中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仁和药房网的好日子在2018年终结:在5.79亿元营收下,亏损2351.17万元。甚至进入2019年后,情况也没有好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9年1-4月,仁和药房网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亏损303.72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情况下,仁和药业选择了对仁和药房网实行折价出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悉,此次股权转让对仁和药网房全部资产及其权益的评估价值为4.58亿。,而仁和药业收购时,其整体估值5.44亿元。换言之,此次股权转让较收购时折价了15.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显然,作为上市公司的仁和药业,折价出售仁和药网房股价的原因,意在将亏损资产剥离出合并报表,调节自身利润。毕竟若任由其亏损继续扩大,会带来一定商誉减值风险,对其整体业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医药电商政策走向出现观望时,仁和药业折价出售仁和药网房股权,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摊了风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折价出售股权也意味着仁和药业在电商转型方面并不顺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跨界电商\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仁和药业第一次试水电商的契机,是在2014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互联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后,医药电商政策的口子松开,迅速将行业推上了风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让仁和药业看到转型机遇。同年10月,仁和药业实际控制人杨文龙创立叮当快药,试水医药O2O。不过,叮当快药在仁和药业体系之外独立运作,并未注入上市公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后,杨文龙开始布局了整个仁和药业的电商转型计划:构建一个包括M2F、B2C、B2B以及O2O等模式在内的“叮当大健康生态圈”,拓展互联网医疗全产业链。与此相配套的是一个高达39亿元的定增募资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仁和药业先以7212万元收购叮当医药60%股权,后又收购前文中的仁和药房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者在“叮当大健康生态圈”的角色分别是B2B和B2C,仁和药房网更是位于圈层核心。而伴随收购的,还有上述的定增募资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资本市场十分谨慎。该定增案即便经过多次修改,甚至调减金额后仍不了了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2016年,仁和药业将收购仅一年的广东叮当医药、浙江叮当医药等公司的股权全部出售,据悉,这些公司彼时均处于亏损状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7年年底,仁和药业宣布以6636万元将叮当医药折价转回给原股东,理由是“与仁和药房网产生业务重叠,形成资源闲置,无法达到最初收购该企业股权的预期目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梳理数据后发现,叮当医药在2016年营收1.12亿元,亏损为5086万元,2017年上半年营收2121万元,亏损290万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合刚被剥离出表的仁和药房网,仁和药业合并报表范围里几乎不见了医药电商的踪影。从此来看,仁和药业的电商转型之路可谓坎坷不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问题不断\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注意的是,与江中药业相同,仁和药业在产品质量与营销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3年1月,北京的孟医生发布微博显示,“优卡丹和好娃娃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已被充分证明对儿童的肝肾毒性,一岁内禁服,六岁内慎服。但是为什么媒体还在播出他们的广告,药店也可以无阻碍购买。各位大V帮忙转发吧,让媒体撤除这种残害儿童的广告吧!”并@了宋丹丹、文章等名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着孟医生微博的蝴蝶效应下,仁和药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下滑,两年内净利分别下滑21%和2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资本市场则更加强烈,2018年2月,仁和药业触到10年以来股价最低点4.1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彼时,仁和药业负责人表示,这条微博带给公司10亿市值的损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这条微博也让仁和药业多年打造的品牌形象付之一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江中药业成长轨迹类似,仁和药业在2004年开始规模性投放广告,由此获得巨大收益。数据显示,仁和药业营收在2004年仅为5亿元,而2011年则超过20亿元。\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49c7143e9df41c5a667365186475923\" img_width=\"1080\" img_height=\"1080\" alt=\"江中药业、仁和药业登产品黑榜 转型受阻 究竟丢失了什么?\"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 图片来自网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2017年,仁和药业广告宣传费分别为0.51亿元、0.30亿元和0.56亿元。其同期销售费用分别为3.73亿元、4.87亿元和6.19亿元,各占比当期营业收入的14.78%、13.65%和16.1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重营销轻研发”现象也展现的一览无余。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其研发费用分别为1243.82万元、2764.76万元和2764.92万元,分别占比当期营收0.49%、0.78%和0.71%。\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对研发层面的不重视,在2017年年报中有更突出体现。2017年报披露,仁和药业已进入注册程序的19项药品中,有11项被暂缓或暂停。研发人员方面却减少18人,同比减少7.17%,研发投入同比减少1.0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显然,这对江中制药的核心竞争力及长远成长性并不利好。也让其在电商转型受阻后,如何发力成为难题,毕竟对药企来说,任何的转型都要以研发作为基石抓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路向何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江中药业和仁和药业的转型失败中,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即二者都以营销为主导谋发展求转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短期来看,确实有效。长期来看,却有损核心竞争力,减弱了持续发展的动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业内人士认为,药企真正有效的转型,来自满足市场需求,即用优质的产品打动市场。品牌与营销,应该完全以产品为基石,若本末倒置,必然会出现苦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论是江中药业向渠道靠拢,还是仁和药业沉迷电商,均未在研发与产品方面下功夫,最终导致产品与品牌间的匹配平衡被打破。这种短视行为,是二者转型失败的根本原因。,更对呈蜂拥之势的转型大军,起到一定警示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药企转型已成医药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这些药企或进入保健食品、饮料,或进入化妆品等领域,或在电商、新零售方面下功夫。在首条财经看来,这些大方向前景都十分光明。但需注意的是,药企的核心价值是药品。无论如何转型,都要靠产品打天下,主要心思放在产品研发与质量提升上,专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是国家医改的初衷,更是药企转型的方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定意义上说,医药行业历经持续高速成长后,已进入机会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变革之下,以往的一味追逐利润营收、单纯规模扩张、忽视质量发展的粗放打法,已经过时。提质增效、打磨产品品质、专注核心竞争力打造的初心路径,成为行业主基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势之下,江中药业、仁和药业如何找回合拍、顺势而为,尽快奏出和谐主声,考验着马华宣、杨文龙的格局智慧,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