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面膜成了“面子”的“遮羞布”

□ 何 夕

 从某大牌女明星在社交网站宣称“一年要敷700多张面膜”起,各类面膜成为梳妆台上必不可少的美容产品。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国内面膜市场目前的普及率约为45%,用户每周平均使用面膜0.08次。近几年来,受到各大电商节的刺激,面膜销售量更是居于化妆品类榜首。
 一边是面膜产品颇受用户追捧,成为消费者常用护肤品;另一边荧光剂面膜、三无面膜问题也频频出现。近日,又有媒体报道:“饱受医美爱好者信赖的‘械字号面膜’其实并不存在。”
 面膜市场怎么了?
 在走访多位消费者之后,笔者发现面膜产品屡屡出现问题,除了化妆品市场监管存在漏洞,不良商家夸大产品效果误导消费者之外,相较于对其他化妆品品牌和口碑的追崇,用户自身对如何挑选面膜这件事上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
 笔者将这些消费者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种属于“随便型”,“朋友说这个挺好用,我就用了。”“我女朋友用什么我用什么。”先不论面膜含有什么成分、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的肤质,有可能连面膜是什么牌子,生产地来自哪里都不清楚。第二种属于“尝鲜型”,“既不入口,又不用像化妆品一样需要长时间呆在脸上,一周偶尔来个二十分钟,问题不大。”在自己购买面膜之余,还会按照“江湖秘方”DIY一番。第三种是“听从型”,主播说好用,亲测有效,买!医美工作者建议使用,敷!为了美美美,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有机可乘,有利可图,消费者盲目、冲动的购物心理,无疑助推了面膜市场乱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点名的“械字号面膜”的相关资料时,笔者发现不少平台里仍有“‘械字号面膜’比‘妆字号面膜’更有优势”的文章以及各类对比图,只提医用无菌生产线生产,可以直接用在皮肤伤口上,未添加任何非功效的添加剂等等,丝毫不提医用产品不是日常产品,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让不少消费者为之信服,甚至以此做辩解。
 对此,笔者认为,面对面膜市场乱象,一方面化妆品市场应该严监管、多科普,及时遏制传言;另一方面企业和商家也应该规范自身行为,重信誉、谋发展,少打法律擦边球。另外,消费者自身也应该增强防范意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多了解、多咨询,理智消费才能提升消费体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