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如何将财政生态环保资金花得更精准有效?

 导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至2018年,全国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规模累计安排24510亿元。钱花在了哪些领域?有何成效?下一步将如何花好财政生态环保资金的每一分钱?2019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支撑。2019年12月25日,国务院关于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作报告时指出,2016年至2018年,全国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规模累计安排245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累计安排10764亿元,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指出,下一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将强化资金保障,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财政资金投入体制;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资金效益,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时指出,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前生态环保资金的总体情况,指出了当前资金管理和制度建设上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优化工作的思路和建议。与此同时,针对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与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粮草弹药”

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整洁的居住环境实实在在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中交出了漂亮的绿色“成绩单”。随着不断加大财政生态环保投入,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部分区域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居世界首位。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9.3%,“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2%。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财政环保资金的持续支持。报告指出,2016年至2018年,全国财政生态环保相关支出规模累计安排24510亿元。那么,这些资金花在了哪些地方?

刘昆在提到近年来财政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和使用的基本情况时指出,资金投入聚焦支持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支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开展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标志性重大战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例,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74亿元,扩大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支持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此外,201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396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95亿元,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80亿元,中央财政通过重点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安排260亿元。

当前,污染防治的压力依然很大,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打好这场攻坚战。报告指出,下一步将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优化支出结构,将生态环保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确保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污染防治任务相适应。

做好财政生态环保资金这本“账”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财政部门不断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在加大财政生态环保资金投入的同时,财政部门通过抓紧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使有限的生态环保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刘昆表示,总的来看,当前财政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呈现出总量持续增长、机制逐步健全、效益日益提升、成效不断显现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压力持续加大。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力实施减税降费,各级财政收入持续放缓,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可用财力有限与生态环保资金需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在分组审议时,窦树华委员指出,要提高生态环保资金的效益。“从这几年大气、水、可再生能源等相关法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暴露出来的问题看,确实存在一些脱离实际、形式主义、资金浪费的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效益,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窦树华说。

熊群力委员说:“科技创新对未来生态的建设非常重要,对污染治理也非常重要。所以,希望在生态环保资金中,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比例再加大一些。”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向巧也表示,生态环保资金的安排需要调整,要建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多生产一些好的产品、寿命长的产品、可靠性高的产品,而不仅仅是等到有排放了,变成固体废物再去治理。”

从严从实抓好预算绩效管理

如何发挥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

刘昆表示,财政部不断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研究制定了《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9—2020年)》,强化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支持保障。在科学分配资金方面,向治理任务重点区域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地区、环境治理工作绩效突出重点地区倾斜,不断提升资金分配精准性和效率。此外,财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大气、水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绩效评价办法,不断完善专项资金激励措施,提高资金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但与此同时,当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部分资金使用单位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绩效目标设置还不合理、一些绩效评价结果还不科学等问题。

刘昆在报告中指出,要提高资金效益,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此,一些委员认为很有必要。“要依法依规对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加强监管,从严从实抓好预算绩效管理,更多关注钱是怎么花的,怎么能够花得更精准、更有效,坚决防止假借生态环保之名将资金投入其他项目,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罗毅委员说。

杜小光委员认为,环保资金投入后产生效益效果,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杜小光建议:“对诸如环保等需要在投入后经过长期才能形成效益的资金,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应采取不同于其他类资金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要在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绩效管理上下功夫。”韩晓武委员建议,绩效管理应从三个方面加强:进一步建立完善污染防治资金绩效评价结果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快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在污染防治领域的全覆盖;进一步加大组织专家或者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使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力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绩效提高。

“补”出绿水青山

报告提出,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在加快完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2016—2018年安排1918亿元,年均增长12.3%。在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将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等纳入补助范围,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的支持力度。

在积极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财政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推动新安江、东江、引滦入津、赤水河、九洲江等11条重点跨省流域建立起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着眼于保工资、保运转等基本的保证,还没有与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生态的价值等挂钩,缺乏正向的激励。”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郭庆平建议,研究和明确生态效益或者生态价值的计量标准和测定方式,使重点生态功能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生态价值可衡量、可测定;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与功能区创造的生态价值挂钩,有利于正向激励;完善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评价的结果要与下一年度预算资金的安排挂钩。

程立峰委员建议,中央财政在进一步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纵向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应参照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模式,中央财政拿出一定的引导性资金,支持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建立跨省上下游的横向补偿机制。同时他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加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综合协调推进工作。(王岭)

编校:侯朝宣

责编:舒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