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57号|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胀”意味着什么?

>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二季度例会,一批新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正加速落地。不过,有细心的人发现,与第一季度例会相比,此次会议内容未提及“控通胀”。

  据此,有人揣测:央行不控通胀了,是要大放水吗?那百姓手中的票子岂不要变“毛”?

  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使命。央行近期未提“控通胀”,到底意味着什么?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农副产品和防疫物资的价格一度出现波动,但少数物资短期上涨与一些人口中的“票子变毛”“恶性通胀”相去甚远。

  从今年2月开始,央行相关负责人多次公开表示,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尽管如此,针对疫情等因素可能对物价形成的扰动,央行还是加强了监测分析,并在一季度实施货币政策时,将“通胀预期”作为综合考虑的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C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通胀压力也趋于缓解。5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2.4%,比上月收窄了0.9个百分点,是近14个月以来的最小涨幅。

  这期间,新鲜蔬菜大量上市,农副食品有效供应明显增加;相比2月中旬的高点,猪肉和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明显回落。

  从短期看,市场需求正在逐步恢复;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将保持在潜在产出附近,这是物价水平保持平稳的重要保障。

  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的第二季度例会未提及“控通胀”,而是更加强调提高政策“直达性”,落实好新创设的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

  (截图来自央行网站)

  近期,人民银行正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而非一些人担心的“大水漫灌”。

  “放水”并非万能神药,反而可能带来“副作用”。一些经历恶性通胀经济体的共性教训之一,就是中央银行被当作“印钞机”,货币无限扩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失控。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撰文指出,不能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不值钱了。适当的货币条件可以促进财富增长,不适当的货币条件可能加剧财富分化和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社会性问题。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供充足的货币供给,支持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保障民生需求;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稳增长、防风险和控通胀的综合平衡关系。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今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人民银行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先后增加了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出台需要根据疫情发展把握力度、节奏和重点。

  今年前5个月,用于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万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万多亿元。央行流动性投放明显支持了贷款增长,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高,流动性合理充裕并非大水漫灌。

  央行多次明确表示,我国不存在流动性淤积现象,不论从我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数量来看,还是从利率来看,都距离“流动性陷阱”很远。

  尽管“控通胀”未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中提及,但并非不值得关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青年课题组日前撰文提出,在当前遭受疫情冲击、经济逐步复苏的特定背景下,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两手都要硬。

  千招万招,更精准管住货币才是实招。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发展变化,货币政策也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需要更加灵活而精准的调控。毕竟,货币政策关系着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家庭,关乎大家手中的“票子”和切身利益。

  记者:吴雨

  编辑:李小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