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魔都”就是我!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813-重庆上天入地

作者:Yomu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满福

近年来,我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重庆频繁出现在公众话题之中,成为一座国民心目中的魔幻网红城市和热门旅游目的地。

重庆和成都离得很近,给人的形象却有很大差异

似乎是一个比成都更猛、更辣、更魔幻的城市?

 

在其众多城市印象中,享有着中国“桥都”美誉的它,凭借让人眼花缭乱的独特城市交通景观,在社交媒体上大量圈粉。

山城的3D魔幻感,抛开地势的基底

很大一部分由复杂多样的城市交通系统塑造

(图:阳超超_ / 图虫创意)

 

很多人认识、爱上重庆,就是从了解和体验其独特的城市交通开始的。

 

名副其实的3D

重庆被亲切地称为“3D魔幻城市”,虽有打趣的意味,但“立体”是重庆交通乃至整体城市形象的真实写照。

重庆的立体,体现在其高低错落的地势和建筑布局、层次复杂的桥梁设计和极具特色的交通运输方式上。

千厮门大桥南侧的嘉陵江畔

地形起伏赋予重庆独特的城市名片

(图:Akrios_Yu / Tuchong Genius)

进入重庆主城区后,摩天大楼在嘉陵江和长江两岸从近到远顺势往上依次排布,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标建筑洪崖洞因为上下巨大的地形高差,形成了从1楼和11楼走出去都是街道的山城独特体验。

曾作为军事要塞的洪崖门就是依靠了这独特的地势

在和平的年代其又发挥优势,为重庆的旅游增光添彩

(图:Eabinchen_ / 图虫创意)

然而这些让外地游客惊叹的建筑结构,在重庆却只是日常。这都要归功于重庆的山地地形,一切依山而建,富有层次,与周围的空间连接曲折周旋。

重庆核心城区下的地形

(图:google map)

重庆的桥对“立体感”的贡献也很大。

重庆人的出行与桥息息相关,桥梁和坡道连接了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重庆现有各类桥梁(含在建)达1.4万多座,约三分之一的长江大桥在重庆,外环(含)之内的立交桥数量在250处左右。重庆的桥梁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密度上,都是国内乃至世界城市所罕见的。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找你:“你到底在哪座桥?”

(图:PYphotography / 图虫创意)

另外由于桥梁众多,地形不平,许多立交桥的层数和出入口规划的复杂程度都远超其他城市。

重庆多样的运输方式也与其立体形象相呼应。

现代常见的轨道交通、公共汽车早已覆盖了地面上下,但重庆绝不止于此:

国内仅存的一条过江索道仍然在城市上空运作,成为重庆市民生活休闲和游客体验的补充部分;作为特殊交通工具的皇冠大扶梯,能让费时的盘山路在扶梯上3分钟快速直达;此外重庆身为老牌摩托车制造业基地,对摩托车出行方式天然友好,摩托车机动灵活的特性能满足重庆人在复杂地势环境下的出行需求,因此它也成了重庆多样交通方式中的重要一员。

曾经的中国第一“摩城”——重庆

是骑在摩托车上跨入新千年的

(图:helloabc / shutterstock)

今天重庆的交通,空间上立体,形式上多样,体验上现代。

然而,这一切出现得并不算太久。作为沟通中西部的走廊,重庆多山的地理环境曾是发展的长期巨大阻碍。直到一个世纪前,重庆才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机。

夜幕下的来福士和千佛寺

(图:zhangju / 图虫创意)

 

依山傍水的建设

重庆是巴渝文化属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重庆古城在历朝历代的战略地位沉浮变化,每当西南地区的发展受到重视时,官府对重庆地区官道的开发维护以及水路的开拓都更为投入。

重庆市区最具特色的第三步道,又称“山城巷”

串联着众多传统街区和历史文化遗址

是重庆市山地建筑的袖珍博物馆

(图:叫什么来着喔 / 图虫创意)

然而,由于封建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直到清末开埠通商前夕,重庆的交通发展长期处于传统状态,没有本质的变化。

即使到了1929年正式建市之际,重庆陆上交通主要还是靠狭窄的街道和驿道,交通工具靠人力,普通民众的水上交通工具多是木船。此时重庆的交通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

在运输工具和条件现代化的今天

棒棒军仍穿梭在山城的大街小巷

(图:包子的脸真大 / 图虫创意)

建市后,重庆的交通建设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便开始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实施建设,在西南交通建设方面给重庆的交通大环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陪都的短短几年,让重庆迎来了解放前交通建设的高潮。

伴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交通运输中心,这必然对城市交通系统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惨遭破坏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只有后部主体建筑留予后人

(图:wiki)

首先,政府面对的是大量人口和物资涌入带来的交通阻塞和运力短缺,传统人力肯定满足不了激增的需求,为此必须通过更多途径提升城市的交通运力。

于是在1937年,国家银行“四联总处”亲自下场注资100万元官股,拯救运营不善的重庆公共汽车公司。重庆位于两江交汇地带,水系发达,新任建设厅长何北衡就召集政府各部筹建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一时间,公共汽车与轮渡活跃在重庆街头和江上。

朝天门是两江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路客运码头

繁忙的渡船从上个世纪起便在此穿行

(图:《永远朝天门》)

这些措施缓解了重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算上当时与普通百姓无缘的机场空运能力,重庆初步形成了水陆空共同运行的“立体交通”雏形。

1945年,望龙门缆车兴建,重庆诞生了交通立体化实践的代表性杰作。缆车由著名工程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一时引起轰动。

1993年,因修建长江滨江路,望龙门缆车停运

它的建设和运营证明了重庆立体交通的现实可能

(图:wiki)

这种颇为独特的缆车,依地势而建,无需改变原有地理条件,最大的优势在于符合资源匮乏年代下的建设能力。缆车遇坡爬坡,克服了重庆多坡道的障碍,设计上成功适应了重庆的地形特点。在当时,这一交通创新,让人难以想象。

不论是交通方式多样化,还是建设形式的创新,重庆的首轮立体交通尝试,满足了人们在恶劣地理条件下发展交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战争年代的艰难探索。

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才有了现在的“三层重庆”

(图:AOW桐 / 图虫创意)

随后,沿江地带陆续建起几条缆车,在重庆盛行了20多年。

经历了民国时期的风雨,重庆的交通发展稳步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重庆交通建设开始全面高速推进。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重庆城区不断向两江外围扩张,现有的公交系统再次无法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早已不是两江交汇处沿岸那一点了

而向外扩张的空间仍然地形崎岖

虽然现在技术更好了,但成本也更高了

(底图:google map)

但没有能难倒重庆建设者们的问题,既然水陆交通不够用了,何不向天空发展?

于是一种更直接的过江方式应运而生。

1987年,长江索道正式开通。索道横跨江水两岸,载着人们从空中快速跨越长江。这种新增的过江方式缓解了道路系统的压力,成为重庆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缆车之后“立体重庆”的新一代符号。

“出演”过众多影视作品的长江索道

生活中是尽职尽责的“山城空中公共汽车”

(图:飞边西多士 / 图虫创意)

但似乎重庆的交通发展之路天然充满了挑战,本世纪初,公交车和索道的容量又满足不了新的需要了。

重庆人必须找到一种能彻底解决出行难题的方案。

根据国外先进经验,轨道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现代武器。但外国专家来考察一番后却直接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认为重庆的山地极多、弯道急促,建设轨道交通几乎不可能。

不可能?真香!

(图片:颜喑 / 图虫创意)

不过重庆并未因此而放弃,发展迫在眉睫,经过对各国轨道交通系统的实际调研,建设者们选择了采用日本技术的跨座式单轨。跟传统的双轨系统相比,跨座式单轨爬坡能力非常强,转弯半径小,也不需要占用太多土地,完美契合了重庆山多坡陡、人多地少的现实状况。

轻轨-重庆过山车

(图:盛夏之舞 / 图虫创意)

此后重庆逐渐吸收了国外轨道交通技术并实现基本国产化,轨道交通里程如今位居西部首位。

与此同时,众多的桥梁也搭建起重庆立体交通的“骨架”。 要想在多山多水的环境中实现较短的行驶距离,就必须遇谷架桥、遇山开隧,而且路网越密越好。

偶尔还得遇楼打洞

(图:IsSuperT / 图虫创意)

重庆的桥梁之多完全是地理环境造就的,设计各异的立交桥也和复杂的地形密切相关。重庆的桥除了多,类型也全,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境内的桥往往在设计和施工方式上创下纪录。

此后,复杂的桥梁道路、先进的轨道交通以及多样的运输方式,共同构建起了重庆的立体交通体系。

黄桷湾立交桥,被誉为“重庆主城最复杂的立交”

虽戏称“走错一匝道就是重庆一日游”

但不能忽略其为重庆人的出行增加的便利

(图:阳超超_ / 图虫创意)

纵观历史,重庆每一次突破地形限制实现交通方式的革新,都是对发展立体交通的大胆探索。这种不竭的干劲,源于身处不利地理环境下的重庆人对发展的强烈渴求。

重庆的立体交通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每一处细节只适合生长在重庆,这是一代代建设者们给重庆的量体裁衣之作。

行千里,致广大,是对山城的厚爱

(图:嗯哈哈哈哈 / 图虫创意)

 

未来发展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段时间内,重庆的郊县偏远地区并未享受到太多交通发展带来的红利。

但如今,重庆交通建设正在更加注重公平和普惠。

除了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进一步向偏远区县延伸之外,到2020年底,重庆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业已完成,包括建成6.26万公里“四好农村路”。 

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不仅是针对农村发展制约瓶颈的良药

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画笔

(图:raoguojun / 图虫创意)

尽管过去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但仅能保证公路到村,村内的各村组之间以及田间道路很多仍是泥路。农村不同于城市,村居大多成片组分布,同一个行政村内各村组和农田之间也有大量通行需求。

“四好农村路”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农村毛细血管交通问题,除了道路提质升级外,主要目标就是建成全市村组公路,以及村村通客车。

海拔1100多米的重庆市云阳县石门乡石门社区

萝卜喜丰收,村民忙晾晒,畅通的公路串起致富之路

(图:raoguojun / 图虫创意)

这些措施给重庆农村地区带来的效益将会非常显著,农民平时的村内交通更通畅了,最重要的是农产品可以直接从田间装车往外运输,减少转运环节,大规模节省农业链条前端的物流成本,间接助农增收。

不止于此,未来重庆也将在交通方面迎来众多政策机遇。除了“十四五”时期的全新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多式联运与城郊多网融合外,成渝交通一体化的建设也值得期待。

在中国的大城市群组格局中

成渝组合作为西南第一是非常稳定的一级

两者的进一步融合可带动整个四川盆地的发展

(底图:shutterstock)

成渝地区在地理上一直是作为完整的区域存在,但在产业结构上有各自的优势,交通基础设施上也存在不同的短板。

重庆的交通和成都城市圈实现深度融合之后,将形成双核多层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交通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进出城的提速和便利,对提升整体对外竞争力大有裨益。

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庆、成都

同时也是成渝城市群的两大核心增长极

使得二者区域一体化的脚步进一步加快

(图片:wiki)

这将使成渝地区经济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提升城市之间人员交流和产业分工协作的程度,带动周边城市群,一起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

重庆,过去的发展受制于交通,当今的发展关键在交通,未来的发展也将受益于交通。

依山傍水,蓄力扬帆

重庆正依托于现代交通

搭乘时代的高速列车迈向未来

(图:长空飞云 / 图虫创意)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zhangju / 图虫创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