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的决心 复苏的信心|戴有山:金融纾困促进中小微企业内生成长

旅游业和其他很多服务业一样在过年的两年时间里,经历了过去四十多年来最严峻的挑战,如果得不到纾困扶持,一些中小微企业可能在这轮危机中彻底消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发改财金【2022】271号),提出新一轮纾困扶持政策措施,其中针对旅游业提出了七条政策措施,特别是第七条措施提出了金融为旅行社、旅游演艺、主题民宿等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服务。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戴有山认为,措施的出台有助于纾解这些企业所面临的阶段性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争取了珍贵的发展资金和宝贵的窗口时间去调整和恢复市场,促进了企业内生长,为这些企业的未来发展和产业创新注入了坚定的信心。他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 戴有山

政策纾困发出了强烈的市场复苏信号

旅游业七条政策中的第7条措施,很细致规定要引导银行用好降准释放的万亿级资金优先支持困难行业特别是旅行社、旅游演艺、主题民宿等领域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可以直接享受文件所列的政策红利。政策一方面是直接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强有力的市场复苏信号、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是促进市场繁荣发展重要的风向标。市场的敏感高于政策的导向,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国民的富裕,人民对美好旅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未停止,对休闲度假的需求从未散去,不论是省内游,还是跨省游,旅游业开始筑底回升,这是旅游业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永恒信心。这些企业在这一轮的扶持下,切实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可以度过艰难的缓冲带而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危机中解困的企业已经充满着创新活力,随之必将带动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旅游和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上,旅游业将进入疫情以来层级最高、力度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政策周期,有力促进旅游市场复苏进程。

政策纾困的综合运用与风险共担

金融机构支持旅行社、旅游演艺、主题民宿等领域中小微企业纾困是第一阶段临时性任务,而推动旅游业整体复苏、走向高质量发展是第二阶段长期任务。第一阶段,旅行社、旅游演艺、主题民宿等领域中小微企业纾困可以享受政策红利,依托财政专项补贴、税收优惠与融资、保险等财政与金融综合手段缓解目前所遇到的资金压力;第二阶段,可以通过财政与金融共同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以及运用发展PPP模式等方式,鼓励支持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和旅游领域,实现旅游业全面复苏和走向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必须看到这一轮政策纾困,金融领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益责任,同时也承担着更多风险以及政策性成本,不应由金融领域独自承担。应统筹考虑中央和地方财政、综合各类金融主体、旅行社、旅游演艺、主题民宿等领域中小微企业自筹资金以及吸收第三方保险机构共同介入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政策纾困帮助企业内生成长

疫情发生以来,党和政府对旅游业的纾困解难政策从未弱化,推动复苏发展的措施一直在强化。本轮的金融支持政策不局限于金融机构的支持,还提出从银行信息渠道建设、纾困基金设立、保险产品供给、文化和旅相关产业发展基金运用、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力度和覆盖面。纾困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内生成长;纾困不是唤醒那些“假装沉睡”的企业,而是催生、催化、培育与旅游市场基本面相适应、有商业活力和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纾困不只是让旅行社、旅游演艺、主题民宿等领域中小微企业存续下来,而是要让这些企业“强起来”;纾困扶持不是要为企业“输血”救命,而要助企业提升自我“造血”功能。

在本轮扶持政策中获利的中小微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激活内生动力、内部活力,借政策红利实现创新性发展,实现全面提质增效果、发展转型、运营专业化和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整体提升旅游业产品创新、活动策划、体验设计、短视频营销、新媒体运营等方面对企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助力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内功修炼、内生蝶变。引导旅游新生力量适应新业态,实现从传统的旅游到智慧旅游、个性化旅游、智能旅游的传承、接力,激发集群创生力量。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责编:黄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