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水稻大王”李全好

  在曹妃甸区十农场和新村,48岁的李全好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乡亲们都称他是“水稻大王”。走进他家宽敞的庭院,大型拖拉机、进口插秧机、挖掘机、水稻收割机、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等近50万元的各种农业机械应有尽有。李全好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农工,这些机械都是2012年7月以后购买的,它们都是我离不开的“好伙计”。曹妃甸建区以来,我靠种植水稻发了家。

  李全好兄弟三个,上面有两个哥哥。1998年结婚前,他家的日子并不富裕,父亲常年患病,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结婚时,父母勉勉强强给他盖了三间砖瓦房,对于以后的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去闯。

  李全好文化水平不算高,当时在外面找份工作比较难,他只能把脚步迈向村里的稻田。可是,承包土地需要投入,刚刚成家的他却没有一分钱的本钱。开春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跑了五六家亲戚,借来5000块钱,承包了20多亩稻田。经过大半年的耕耘劳作,他的水稻亩产达到了600公斤。除去借款,还略有盈余。

  小试牛刀的成功,李全好坚定了继续承包稻田的念头。第二年,他从银行争取到了一万元贷款,又承包了30亩稻田。九月稻花飘香,他的水稻又丰收了。

  从1998年分家过日子到2011年,李全好每年都种着几十亩水稻,像大多数稻农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多时候,他的心里会升腾起大干一场的愿望,他不想平平淡淡的混日子。

  2012年7月,曹妃甸区正式设立。随着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免除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等好政策,李全好感觉到机会来了,他铆足了劲,准备加大投入扩大承包土地面积。

  原来,李全好干活都是“麻雀跟着燕子飞”,根本没有重视科技的重要性。想大面积承包土地,再这样下去不行了,李全好说:只有自己掌握了现代农技知识,才能取得更大的收益。

  2012年后,李全好去城里新华书店的次数多了。那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如何育出好稻苗》《水稻病虫害防治大全》等几十本农技书籍都让他买回了家。对于书籍里面的专业术语和技术要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并不能一看就懂,也不能快速掌握。但他学得痴心,稍有空闲就拿起书不肯松手,然后再及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不仅如此,他还广交朋友,附近几个村的种田能手和农场农业部门的专家都成了他的好哥们儿。通过这些朋友和哥们儿的传授,他又把很多最新的种田本领学到了手。

  有了知识保驾护航,李全好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更大了。从2013年开始,他种植水稻从150亩到200亩,近几年承包稻田都在400亩以上,亩产量达到了750公斤。

  十年来,李全好成了水稻种植的土专家,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村里的乡亲向他请教,周边农场的很多种地大户也慕名前来学习,对此,他都是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他说:“我以前的日子难,不少人给了我支持,我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十年耕耘,收获满满。如今,李全好在曹妃甸城区给自己和儿子买了楼房,家里有小轿车有存款,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起这十年自己家的变化和幸福生活,李全好特别感慨:“我最感谢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我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黑土地,我的好日子就来自那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