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变身“木兰花乡”三乡工程带动乡村振兴

"\u003Cp\u003E光明网记者 李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千亩花海、中国文艺家书画院、非遗文化泥塑馆、木兰文化博物馆……来到位于武汉黄陂区的杜堂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漫步其中仿佛感受到田园牧歌般的惬意。而难以想象,眼前这个5A级文化生态旅游区,曾经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空心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过去农民外出打工,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元,整个村常住人口不足30%,房屋闲置率达45%,人口空心化、村庄空心化严重。”木兰花乡景区总经理张金荣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2014年以来,杜堂村积极探索“三乡工程”——“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在“变”中找寻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MCSUu3ExCNwM\"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贫困村变身“木兰花乡”三乡工程带动乡村振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木兰花乡风光(李乾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能人回乡,乡村振兴有了带头人\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托政府投资的牵引作用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品牌效应,杜堂村瞄准本村、本土能人、乡贤、企业家群体,成功吸引回本村的能人助力家乡建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村民葛天才便是其中的典型。葛天才是从杜堂村村出走的第一批打工者,从泥瓦匠开始做起,经过数十年的打拼,葛天才逐渐成为资产近10亿元的企业家。而家乡的发展建设,却始终是葛天才心中一块“心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此,2015年之际,在政府投资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葛天才再投资3000万元,实现杜堂村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并主动流转全村抛荒土地1500亩,种上苗木花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此同时,葛天才召集回5名长期散落在外打工、居住在城镇的本村乡贤和德高望重之人重回故土,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谋划和管理。“这样就形成以本村乡贤、能人共同组成的先期团队,解决了杜堂村乡村振兴谁来领头、谁来建设的问题。”木兰花香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葛天才回乡投资创业为标志,大批外出打工的青壮劳力携家带口返乡就业创业,各类社会人才纷至沓来。截止2018年3月,直接参与葛天才“三乡工程”开发团队的各类人才67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MCSVP89Nk5oR\"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贫困村变身“木兰花乡”三乡工程带动乡村振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木兰文化博物馆(李乾 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企业兴乡,实现产业化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能人有了,资金也到位了,但杜堂村并不是一味“嗷嗷待哺”,而是实现了“造血式”产业化可持续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杜堂村从一开始就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依托万中集团这个最大的市场主体,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率先建起“木兰花乡”景区这一主导产业,并以此为依托,发展旅游休闲、农耕体验、乡土文化、共享民宿、康居养老等关联产业,形成乡村特色鲜明的产业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具体实践中,万中集团自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在先期流转杜堂村土地的基础上,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临近的崇杰村,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00亩,改造村庄 9个,农房664栋(其中407栋正在改造),突出乡土民俗、生态环境、赏花旅游特色,按照村庄、田园、文化、生态“四位一体”的思路,建成以葛家湾为核心的乡村民俗文化商业街、以崇杰村为核心的康居养老生态村;在荒田荒坡上种上不同季节开放的鲜花1000亩,在山林空隙中建成 150亩的鸟语林,植入旅游元素,开发农耕体验、赏花休闲、滨湖亲水、户外拓展、民俗文化、共享农庄、休闲农家乐、婚纱摄影等产业项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并且万中集团还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一方面承担政府投资配套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主导自身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依靠自身平台和品牌优势以商招商,吸引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100多家共同开发,错位经营,弥补投入资金、经营产品、经营人才的不足,从而使乡村振兴得以迅速见效,持续发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仅2017开园当年就实现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100余人,其中本村农民就业389人。\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MCSVtHX27FFr\" img_width=\"600\" img_height=\"450\" alt=\"贫困村变身“木兰花乡”三乡工程带动乡村振兴\" inline=\"0\"\u003E\u003Cp\u003E花海(资料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市民下乡,闲置资源成致富新渠道\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杜堂村瞄准城市市民向往乡村田园生活和城市资本寻求投资新渠道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农村空闲农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一房一院一地送一景(免费景区旅游)的思路,杜堂村共推出生活配套、个性独特的共享民居131套,通过公司平台向外招租。外来人员租赁房屋,按公司约定使用权和经营权,可以休闲养老,可以投资创业;可以一人一家独住,可以多人多家合住;可以阶段性居住,也可以交由景区公司错时安排经营,收入与房屋租赁人分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且对凡有空闲农房的农户,由景区公司集中起来,按每平方米1600元的评估价格入股合作社,再由景区公司对房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改造整修,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向城市市民、创业者招商引进,农户按入股金额的10%保底分红,上不封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2017年以来,杜堂村建成网上推介平台,成功签约市民下乡86人,签约共享农房77套。其中,经营民俗12家,农家乐8家,电商1家,文艺家书画院1家,非遗泥塑和文化博物馆各1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杜堂村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动农民参与,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积极引导农民深度参与家乡的建设、经营和管理,从而使企业和农民连结为一个整体,有效避免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看戏的尴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杜堂村,农民普遍拥有四种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入;二是景区打工收入;三是不动产增值收入;四是入股分红收入。早在2017年,杜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比2014年增长1.5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建筑,色调统一黑瓦白墙,古色古香门面装饰,实现乡村振兴的杜堂村却依然保留了原始村落的历史厚重。张金荣表示,未来杜堂村将继续立足农业农村这个现有基础,进一步盘活农业耕地和农村房屋这一最大资源,打造生态和古朴村庄这一最大亮点,让农业特色只增不减,让农村村庄更像农村,使村庄与田园融为一体。\u003C\u002Fp\u003E"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