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科技红包”这样激发创新“裂变” 

日前,由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最长风电叶片——83.6米长的5兆瓦风电叶片成功下线后,在国内外知名认证公司见证下,成功进行静态、疲劳等测试。这次测试的部分费用,洛阳双瑞风电叶片公司享有特殊的优待——可通过一种新型的“有价证券”向我市有关部门“报销”——科技创新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4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首个普惠型科技创新券政策《洛阳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实施办法》。政策出台三年来,我市累计发放两批科技创新券共计1.42亿元,共兑现3846万元,发放额和兑现额均居全省之首。

从政府指定研发方向和目标,到企业自主决定研发内容,科技创新券的实施,极大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倒逼中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助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市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一抹亮色。

1 指定用途、事后补助,让创新转向“市场导向”

荷兰是最早实行创新券政策的国家。在荷兰2004年推出这项政策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取发放创新券的方式来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近年,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到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地纷纷试水科技创新券。

2014年12月,我市出台了《洛阳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成为全省首个面向全市企业出台普惠型科技创新券政策的省辖市。

《办法》提出,企业可利用申请到的创新券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技术服务和技术成果,支付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产生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费用,或使用创新券购置科研仪器设备,支付研发活动产生的检验检测费用等。在企业完成相关研发活动并经市政府审核确认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仪器设备供应商、检验检测机构等企业合作方凭创新券到市财政部门等额兑现相应资金。

机制一变天地宽。市科技局局长王进介绍,以往,我市科技攻关项目采取政府事前评估,在发放资助资金时会给企业预设研发目标,并进行中期检查和到期验收。项目申报和研发过程中,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预多,企业自主空间少。

如今,科技创新券采用事后补助,政府不再给企业设定研发目标,企业可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位、科技实力和市场形势,自由开展产品研发,产生的费用,只要符合科技创新券规定的用途,均可申请“报销”。

“不仅省去了检查和验收等环节,节约了政务成本,企业也可以自主决定研发方向和合作单位,研发更灵活,效率更高,一举两得,真正让技术创新回归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王进说。

2 从不温不火到争相申请,兑换率大幅上升

“刚开始,我们也不知创新券怎么花。”说起两年前第一次接触创新券,洛阳艾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马大林印象深刻,“我们是搞软件开发的中小企业,用得上大型科研仪器吗?”

统计数据显示,在创新券首次发放的2015年,我市共发放科技创新券3432.66万元,不及2016年发放总额的1/3,且仅兑现203.2万元,兑现率仅5.9%。

市科技情报所具体负责创新券政策的实施,所长冯志昌认为,一开始申请和兑现不温不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策知晓面不高,有些人对创新券是否真的能兑现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企业不熟悉创新券支持范围,造成兑现成功率不高。

冯志昌介绍,2015年,我市首次对科技创新券进行集中兑现,引发我市企业圈一阵热议。企业家们真正感受到,科技创新券是实实在在的“有价证券”,申请、使用热情顿时高涨。

由于创新券有效期为两年,两年后不使用自动作废,直接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在政策倒逼和主动摸索中,洛阳艾克公司走上了产学研道路。去年,洛阳艾克公司联合河南科技大学为我市一家轴承生产企业研发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高校的技术合作费用,得以按一定比例以科技创新券的形式“报销”。

“相当于我们用更低的成本请到了大学教授来给企业作技术指导。系统去年年底交付使用,企业反响很好。”马大林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创新券申请兑现3223.3万元,实际评审兑现862.8万元,兑现率为27%;下半年申请兑现3573.6万元,实际兑现1882.2万元,兑现率为53%。不论是申请额、兑现额还是兑现率较2015年均有大幅提升。

3 “普惠”施策,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实力“向上冲”

记者了解到,和我省一些其他地市的科技创新券制度仅定向资助大中型龙头企业不同,我市科技创新券申请门槛低,具有普惠的特点:只要企业满足“四有”标准,即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有一定数量的研发人员、有研发活动、有研发投入,均可申请创新券。

正因此,政策出台后,受益最大的,还是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微企业。

“洛阳向来以‘工业强市’名声在外,大企业大投入、大产出,创新能力强。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存在着创新能力弱,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等不利情况。出于风险和成本考虑,中小微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小甚至不投入,创新活动少。创新券的发放,对他们可谓雪中送炭。”王进说。

放在三年前,材料试验是让洛阳中创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平志革最头疼的事:“没有自己的试验设备,样品需要送到我市一家大型国企试验。排队、试验、写报告……拿到试验报告,至少一星期已过去了。”

2015年,这家企业在创新券的支持下,购置了冲击试验机、冲击试验低温槽等设备,实现试验结果甚至可以做到“立等可取”,检测成本也降低了50%以上。

数据显示,三年来,创新券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兑现额达1783.01万元, 占实际兑现总额的46%,促使412台(套)科研新设备、新仪器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并实际运用到研发活动当中,大大促进了企业科研装备水平的提升。

4 市场“说话”,“四两”资金撬动“千斤”创新

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科技创新券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科研项目122项,累计兑现1851.6万元,占兑现总额的48%。

“政府没有过多干预,是市场在‘说话’。”王进说,“新兴产业前景好,是企业研发的重点和热点,自然是企业兑现创新券的集中领域。”

说到科技创新券对于企业抢占战略新兴产业高地的促进作用,获得100万元创新券的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负责人感受最深。

静态测试、疲劳测试、雷电测试……要保证一支风电叶片至少20年寿命,每款新产品研发时,都要经过权威的第三方检测公司检测,检测费用30万元到200万元不等。

“当行业通常按照100万次的平均水平做疲劳测试时,在科技创新券的资助下,我们公司的叶片疲劳测试得以按照200万次考察。有了更出色的疲劳性能数据,客户自然更倾向于我们的产品。科技创新券让我们赢在了研发的起跑线上。”企业研发部相关负责人说。

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科技创新券共支持我市战略新兴产业申请专利940项,其中发明专利450项,占专利总量的48%,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多元,利润1.2亿多元,真正起到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壮大了战略新兴产业实力。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文/图

▶▶ 相关链接

我市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包括: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单位合作产生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产学研合作等科技创新服务费用;企业在研发活动中产生的大型仪器设备等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服务费用;企业因研发而发生的检验检测费用;企业为提升研发能力购置科研仪器设备费用。

每家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券资金不超过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的30%,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科技创新券随时申请,每季度审核发放一次,每年兑现两次。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twqh/detail/20171219/1000200033078161513651203153841066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