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付费成文化消费增长点 重构阅读新场景

在2017亚马逊年度阅读盛典上发布的“2017十大文化阅读热点事件”中,“内容付费成文化消费新增长点”入选。这并不让人意外,如果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2017年则可以被称为知识付费的鏖战之年。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内容付费来提升自我,“分答”“知乎live”“得到”“豆瓣时间”等内容付费平台不断涌现,在网上买一门“课”正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消费,喜马拉雅知识狂欢节单日成交就突破5000万元。在盛典上发布的年度新书榜中,便有多本书籍是作者在付费知识领域取得不错成绩后结集出版的,如《好好说话》《给孩子讲量子力学》。

种种迹象表明,内容付费已经重构了阅读消费新场景。但对于这个新场景,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知识付费是为公众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但也有很多人质疑它仅是现代人为了解决“知识焦虑”的一个产物。诸如1分钟读书或20分钟讲书这样的“书探”产品,帮助人们低成本、短时间地去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但这种碎片化、快餐式的知识反哺能替代阅读吗?

三节课联合创始人黄有璨表示,用户付费购买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更是知识转化的过程,消费者不用再花整块的时间去读完一本书,只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听那些已经吃透书本或深耕行业的领军者讲述他的习得和经验,实现一种获得。

不过,阅读早已跳出了单指读纸质书的狭隘概念。曾几何时,上一轮的讨论还是围绕着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争论,如今看来,这早就不是一道“单选题”。纸质书和电子书基于介质的不同阅读体验,正在呈现出差异互补性。例如此次盛典发布的电子书畅销榜中,不少是《明朝那些事儿》《巨人的陨落》等不易携带的套装书。同时,纸质书和电子书相互促进效应明显,2017年上线的纸电同步图书销量是同期非纸电同步书的三倍多。

虽然惯性上依旧让人很难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纸质阅读代表深度严肃,将电子阅读视为快餐消费,但从实质上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看你读什么内容。为互联网上的优质内容付费与买一本纸质好书,并无本质不同,都是当下多样化的阅读消费形态中的一种。

至于碎片化浅阅读与系统性深阅读,其实也并非什么矛盾,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根据各自情况去兼容、协调,这就像荤素搭配一样,吃腻了自然想换个口味。正如“远读重洋”创始人孙思远所认为的,“深度阅读和浓缩知识的学习要相辅相成,每个人读书得到的收获并不一样,阅读的过程其实更是知识延伸和再记忆的过程。因此,知识信息碎片化的总结和应用服务与深度阅读是螺旋上升、相辅相成的关系”。

需要认识到的是,网络付费内容虽不是阅读的全部,却一定是阅读的方式之一,它所重构的阅读消费新场景绝非是一场颠覆,而是助推全民阅读应该乐见其成的好事。或许我们十年之后回过头再看并不会觉得新鲜,而是反问道:这难道不是互联网时代再正常不过的阅读方式吗?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twqh/detail/20171218/1000200033078161513559071379881712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