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之一:串珠成链的黄河文明

黄河浩荡,文化奔腾;黄河风光,秀美壮丽。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 健 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正因为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诗经·小雅·吉日》有云:“瞻彼中原,其祁孔有。”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生动描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需要我们有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更务实的有力行动。

从黄河文化带,到嵩山文化带,再到中心城区以商代王城遗址、二七纪念塔片区、二砂文化片区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革命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等,厘清不同文物留存所代表的不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厘清不同文化演进与大山大河等地理位置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厘清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华夏文明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用好这三种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更好地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即日起,本报推出“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第一期《串珠成链的黄河文明》。

她从青藏高原走来,浩浩荡荡,越过崇山峻岭,跨过宁蒙平原,腾跃陕晋深谷,九曲身姿在这里绕了一个弯。

她从远古走来,携带一身故事,装满华夏记忆,黄色的源流浸润着黄色的皮肤,黄色的土地滋养璀璨的文化。

大河千年奔涌,文化千年流传——这是怎样的生生不息,造就人类唯一从未断绝的文化;这是怎样的一脉相传,走出了遍布全球的黄河文化。

从广袤的太空遥望地球,蜿蜒的九曲黄河曾令宇航员震撼于这条“腾飞巨龙”的跌宕腾挪;把视角拉得再近一些,航拍就能带人们欣赏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奔涌而来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充满不屈的力量;而在中下游处的郑州大地上,黄河的稳健开阔,更有着“母亲”的胸怀与奉献。

就是这样一条滋养了炎黄子孙的母亲河,人们说,在这里,炎黄龙族渊薮,华夏混沌初开;人们说,水生澜,不消英气;天行健,煜照金阳。来见民族之精魄,归映华夏之辉煌。

就在九曲母亲黄河的臂弯里,郑州,这座城市,被涤荡被滋养,更温润更茁壮——

黄河文化 生生不息

人类总是逐水而居。

溯源人类文明,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文明要去尼罗河畔寻迹;古印度文明就在印度河与恒河周边;而中华文明,就诞生于黄河之畔。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比如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蓝田文化、丁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等。距今8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5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这条生生不息的母亲河,数千年来滋养着这片和她同样肤色的土地,位于“几”字形母亲河“臂弯处”的郑州,也一样被其浇灌、抚养。

2019年,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郑州,在黄河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原乡。”提到黄河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立新滔滔不绝,在他看来,郑州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与黄河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区位上看,处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上的郑州是‘千里悬河’的起点,也是黄河大冲积扇的顶点和轴心、华北平原这个庞大三角洲的最顶端。”李立新表示,有人用“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来形容黄河郑州段的特点,所以,郑州在黄河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已故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曾提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李立新也认为,郑州正处于河洛文化的腹心地带,数千年来,在黄河、洛河的哺育滋养下,生成、积累了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可以说,黄河郑州段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在黄河文化中居于首要地位。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对郑州在黄河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也十分肯定:“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交汇处,在整个黄河流域城市中承上启下、承东启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汪振军提出,从历史上看,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著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商朝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明。“郑州的文化不仅是郑州人的文化,河南人的文化,还是黄河的文化、中华的文化。因此,郑州在整个黄河流域城市中,在整个黄河文化中,不论是地理方位、文化积淀还是治理作用、发展作用,无疑处在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汪振军的话掷地有声,“可以说,是黄河文化养育了郑州文化,是黄河赋予郑州得天独厚的位置,没有黄河文化就没有郑州文化,同样,今天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也离不开郑州文化,没有郑州,黄河文化就失去了核心、支点、重心、龙头!”

黄河边休闲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摄

创新发展 正逢其时

上下五千年,人们趣谈:在黄河畔,伸手一摸,就是秦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文化要传承,才有力量。

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黄河滋养了丰厚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国家文明,凝结着中华文明的力量和智慧。

“具体来说,做好黄河文化研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还是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需要,也是打造全球华人精神家园的需要。”李立新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国家富强、民族和谐、人民幸福,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是其必然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做好黄河文化研究,是河南、郑州的使命担当,“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喜的是,《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立足在中华文明中的突出价值和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的重要地位,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一带三核”为抓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全力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郑州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优势明显,具有理想的位置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汪振军表示,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交汇处,拥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是八大古都中最早的都城,文化积淀深厚,发展势头良好:“郑州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文化产业方面已经取得突出的成绩,不仅在河南高居首位,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千年夙愿 百年圆梦

“春风拂过母亲河,新天新地奔腾欢歌,看黄河就是看中国,幸福长流母亲河……”

当钢琴声响起,歌声飘荡在空中,滚滚黄河水奔涌而下,那个瞬间,很多观众一定还记得,这是在2020年的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歌曲《幸福长流母亲河》描绘的一幅黄河岸边郑州人民的幸福生活画卷。

“郑州地处天地之中、中原腹地,也是黄河流域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经过河南人民‘决胜小康,脱贫攻坚’,千年夙愿百年梦圆,新时代新黄河汇聚着人民的欢乐、成为幸福河。”由于对河南、郑州非常熟悉,感情深厚,词作家朱海很快就完成了《幸福长流母亲河》的创作,其中“看黄河就是看中国,幸福长流母亲河”成为整首作品的主题思想。朱海认为,过去黄河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提到过去的黄河就会想到苦难、抗争等等,而第三篇章接续前两个篇章而又进入了新时代,黄河有了新的形象和使命,那就是“改变黄河原有形象,创造幸福美好的新黄河”。

“黄河文化有连续性、根源性、正统性、包容性、统一性、创新性的特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培“根”铸“魂”工程。其中,保护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弘扬是目的。”李立新认为,促进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其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奔涌千年不息,黄河,她见证着一切;

慷慨万里入海,黄河,她包容着一切。

此深情萦结万世,涌热血澎湃满腔。

而黄河,依然沉默着浩荡奔涌;黄河故事和延续千年不衰的黄河精神,郑州,必将传承好、保护好、弘扬好,继续发挥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突出作用,谱写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时代华章!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大东 孙新锋 左丽慧 李娜

本文来自:https://hn.chinaso.com/zz//detail/20200422/1000200033165321587517931545488450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