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答:绵延不绝的嵩山文明

原标题:“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绵延不绝的嵩山文明

巍巍嵩山,文化之根,文明起源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绵延不绝的嵩山文明》。

那是在25亿年前,地球还沉浸于一片苍茫浩瀚的大海的时候,他横空出世,傲然挺立,成为欧亚大陆板块中最先露出海平面的陆地。

亿万年来,他经过了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的“少林运动”……地壳的冲击和波动,都不曾撼动他的根基,反而让他有了不同时代的壮丽印记。

又历经多少岁月,他笑看人类文明从雏形到日益成熟;从他身边走出过黄帝文化、河洛文化;他见证着夏商周在他脚下建都;他集结过儒释道三大哲学流派……

中岳嵩山,巍巍峻极。

北望黄河如练,天地一线;俯瞰风光如画,生命葳蕤。

如果说,蜿蜒壮阔的黄河如母亲河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那伟岸而又沉默、高耸而又雄壮的嵩山,就像是父亲般,源源不断地为华夏儿女输入永不枯竭的力量、带来生生不息的希望。

何以天地之中 何以文化圣山

黄河横贯,汇万流以浩荡。

中岳雄立,标九州而峥嵘。

盛春时节,沿登山步道拾级而上,巍巍嵩山绿意正浓。若到金秋十月,这里有油画般的层林尽染,而冬雪飘落时,又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不过,在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眼里,嵩山的魅力远不止于一年四季变幻的美景。他说,嵩山是中国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其地貌变化多端,其植物种类纷呈,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四时之景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和美的感受,那么,延绵数十亿年的时间跨度,则给人以对宇宙洪荒的敬畏。然而,凝结于嵩山的历史文化,却能直击人心最深处,因为这是民族之根、文化之魂。

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宏军致力于研究嵩山文化,在他看来,以嵩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内所分布的诸多文脉,不仅代表着中华文明,还决定着嵩山成为中华文化圣山。

何以为中华文化圣山?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

早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向氏族过渡的旧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荥阳织机洞遗址、巩义神南沟遗址、登封鬼谷子洞遗址、登封君召遗址等都是其重要代表。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这里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等。嵩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

何以为中华文化圣山?他是人文始祖黄帝活动的中心。

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建都之地及活动的中心就在嵩山下。在黄帝一统中原后,建都嵩山脚下的轩辕丘。

相传,黄帝在此发明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等。在黄帝的带领下,以嵩山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成为当时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何以为中华文化圣山?他是华夏民族心中的“天地之中”。

地理位置上,这里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之地和活动的中心,夏朝先民认为嵩山是其祖先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商朝则以嵩山为活动中心,周朝也认为嵩山是其祖先的诞生地和活动中心。

心理位置上,嵩山还是“中国”之名的发祥地。西周初年铸造的“何尊”上铭文记载,周公到嵩洛地区的“中国”建都,这是现存最早的带有“中国”名字的实物资料,也是最可靠的“中国”名字的由来。

故土陈迹中,周公测景台便是实证。据《周礼·地官司徒》载,周公为了寻找天地之中营建东都,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终于,他在嵩山脚下的阳城寻找到了“天心地胆”,还留下了千古称颂的周公测景台。

“嵩山由于地邻京畿和‘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优势,最早完成了从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圣山崇拜的转换,确立了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圣山地位。”吕宏军高度评价。

何以惊心动魄 何以流连忘返

历史的长卷如此厚重又悠久,嵩山因为伫立了太久,他的故事太过浩繁又太过璀璨。随手让一个时间段定格,他都能展现一份令人炫目的五彩斑斓。

有人说,嵩山文化是根系文化,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此,这里走出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维华说,华夏族最早发迹于中原,后播迁全国,中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有人说,嵩山应该成为华人的精神圣地。少林寺作为驰名中外的名刹,钟楼前伫立着“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三大宗教如此和谐地占据一碑之上,那是因为,三教的文化之根均源于嵩山。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嵩山集儒学圣地、道教之源、禅宗祖庭、武林盟主于一体,我们要像西方人崇拜奥林匹斯山一样来仰视嵩山。

天赐五岳之央座,柱擎华夏之天中。

正因为嵩山如此雄壮又如此美丽,如此包容又如此传奇,一代代华夏儿女争相登临,或许,只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故土——

他们登临挥毫,留下印记:少林寺内有宋代书法家苏东坡书写的“观音赞”碑,蔡京书写的“面壁之塔”刻石,黄庭坚书写的“祖源谛本”碑,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碑,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裕公碑”,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道公碑”等。

他们来此封禅,来此祭山:汉武帝来过嵩山,把他到过的山峰命名为“万岁峰”,上建“万岁亭”,下建“万岁宫”,增建“太室祠”,设“嵩高县”。武则天几次游览并禅祭中岳,把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纪念“登封告成”之意。少林寺山门上的“少林寺”三个字为康熙所书写,寺内不少对联是乾隆所撰写。

他们慕名而来,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张九龄、骆宾王、欧阳修、范仲淹、元好问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何以源远流长 何以绵绵不绝

如此风云际会、天人和谐;

如此三教荟萃、文明交融。

这份荣耀,理应传承。每当银杏叶黄铺满寺院的时候,嵩山论坛就会如约举行。多年来,嵩山论坛始终围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这条主线,把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专家学者“请进来”,共同开展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努力推动多元文明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份荣耀,理应弘扬。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立毅在登封调研时说,要把保护和挖掘历史文化这篇大文章作为大课题、大战略,把嵩山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发掘好,把“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宝贵资源利用好,围绕建设“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少林功夫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彰显其在郑州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作家张承志曾感慨:登上中岳嵩山的太室,有一种可以望尽中国的感觉。

那么,若闲暇,不妨登临嵩山,一览风光无限之外,再品味这里一石一阶的文化传奇——这色彩斑斓又融会贯通的嵩山文化,代代传承,从幽玄的嵩山源源流淌,奔涌漫漶,直至流成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血脉。(记者 石大东 孙新锋 李娜 李晓光 文 李焱 图)

本文来自:https://hn.chinaso.com/zz//detail/20200426/1000200033165321587860020046160311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