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农家女成脱贫带头人 种地铺就锦绣路

4月底的郏县白庙乡宁庄行政村上叶自然村落英缤纷,美不胜收。田间,51岁的张会敏像个男子一样在犁地起垄,笔直的垄线横看竖看都成行。“高起垄栽种红薯更能高产!”张会敏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笑容里洋溢着自信。

穷不能扎根

张会敏一家4口人,有一双女儿。丈夫林顺仃30多岁时就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2008年又检查出患有肾结石,当年做手术花去了7000元。丈夫不能干重体力活,常年吃药,每年的医药开支很大。2013年12月,经民主评议,张会敏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张会敏心里咋想都不是滋味,她是一个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女人,清楚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她发誓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命运。“穷不扎根,咱多包几亩地,好好干吧!” 张会敏安慰丈夫,也激励自己。

2014年至2015年,张会敏承包了10亩地,加上自己家里的责任田,种了10多亩烟叶和4亩红薯,可由于天气干旱,一年下来总计收入了8000多元,付了人家地租,除去投资便所剩无几。看着庄稼收入不行,张会敏就到白庙烟叶收购站打工,增加点收入补贴家用。

2016年,张会敏甩开劲准备大干一场,她种植了20亩烟叶、6亩红薯、4亩花生。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得格外好。她以每天60元到100元的工钱雇了10多人帮助自己干活。三伏天,她穿梭在一人多高的烟田里,热得汗流浃背。汗水和烟油子流进眼里和嘴里,又苦又涩。一天忙下来,腰酸背疼,饭都吃不下去。“你可是咱家的顶梁柱呀,说啥都不能垮下了啊!”丈夫心疼又担心。“没事,你放心吧!多少苦都吃了,这些活儿真不算啥!”张会敏把苦咽进肚子里,还安慰丈夫。

秋后,张会敏算了一下,除去各项开支,盈余70000元。当年12月,张会敏家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感觉日子更有盼头了!”那一年,她的小女儿考取了郏县第一高级中学。

脱贫后致富

脱贫后,张会敏的干劲儿更大了,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张培丽、朱丽红、宁春让3家贫困户一起脱贫。她不仅给他们提供种植技术,还请他们来帮自己干活增加收入,别人每天开70元工资,她给贫困户每天100元。2017年,她种的庄稼再次喜获丰收,又有了70000多元的纯收入。2018年,张会敏的土地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亩。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她还学习了红薯深加工技术,将收获的红薯加工成淀粉、粉条,并在女儿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不出门就把粉条销售到了平顶山市区、郑州等地。2019年,村里成立了三粉加工厂,张会敏种植了25亩红薯和25亩烟叶,当年总收入达到10万元。在她的帮助下,张培丽、朱丽红、宁春让也先后脱贫。“会敏很热情,没有她的鼓励和帮助,我也不会这么快就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朱丽红感激地说。

勤劳赢得了红火的日子。去年,张会敏家安装了新空调,买了新冰箱,做饭用上了液化气和电磁炉,上大学的女儿也用上了手提电脑,3000多元的智能手机人手一部。让她更高兴的是,家里的那头母牛三年来添了两头牛犊,年前一头牛犊就卖了12000元。

能干者多劳

去年1月,张会敏担任村文化管理员,负责村图书室的卫生打扫、图书管理,村民过来借阅图书时,她都能熟练找到所借图书的位置。她不会电脑,就虚心向女儿请教,还抽空到村部跟着驻村工作队员学习。仅用半个月,她就会做简单的表格以及打印文字材料了。同时,她还担负着村里十多个公益岗位的管理工作,每月不定期组织在岗者参加村容村貌整治,去白庙乡马湾蜡梅园参加义务劳动。

“张会敏不仅在文化管理员的岗位上干得踏实、认真、细致,而且还帮助村里做了很多分外的工作,尤其是在抗击疫情期间,表现更加突出,是全村干部学习的榜样。”白庙乡组织委员张凯辉赞许道。

去年,张会敏被白庙乡党委政府授予“好媳妇”荣誉称号。张会敏家的大门口, 一块“家兴财源旺”的门匾,诠释着张会敏一家的幸福故事。(郏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孙书贤 文/图)

本文来自:https://hn.chinaso.com/pds/detail/20200428/1000200033166061588038118784309808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