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通许县南孙营村脱贫记:贫困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日前,笔者来到通许县孙营乡南孙营村,看到新修的水泥路笔直,绿色的红叶石楠、大叶女贞交相辉映,鳞次栉比的村舍干净整洁,新建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楼里,便民服务大厅、图书室、电商室、矛盾调处室、治安防控室、监委室、多功能会议室“一厅六室”功能俱全;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悠闲地锻炼着身体,精神头十足,十几个孩子正在追逐,玩耍嬉闹;村南扶贫产业基地的几十座大棚疏密有致,大棚里种植的土豆、红薯苗长势喜人,地头拉红薯苗的大车排起了长队。真的很难想象,几年前这个村还是贫困村。

在南孙营村贫困户王学文家里,同行的包村干部告诉笔者,王学文曾经怀疑过,对村委会的工作也不太配合。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几年来,村里和家里的实际变化,改变了他的想法。自家的土院落,建成了美丽庭院,家里用上了自来水,家具电器齐全,王学文也由不配合转变为特别支持村里的工作,打扫卫生等义务劳动都积极主动去做。说到这些,王学文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条件都改善了,村里修了水泥路,晚上路灯照的通明,自来水在家里特别方便,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夏天可以随时洗澡,冬天有了取暖器,再也不怕冷了,生活质量一点儿不比城里人差。”幸福的王学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来到村南的产业扶贫基地,刚走出大棚的梁海龙,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站在地头抽根烟、歇一歇。有着十几年培育红薯苗经验的梁海龙是祥符区人,之所以选择在南孙营种植,就是看中了这边的大棚和土壤条件。

“蔬菜大棚里培育的红薯苗,4月初开始剪苗,一直剪到6月下旬,单棚一茬能剪苗10万棵,销路好的时候能剪10来茬,每个大棚收入近10万元。”梁海龙说,目前在基地剪苗的工人主要是村里的贫困户,剪苗需要的人比较多,整个剪苗期,每个人的正常收入就能达三四千元。

今年66岁的葛爱玲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前,她生活苦,收入低,通过在扶贫基地务工,剪苗期收入就有4000元。“我家3口人,老伴68岁,孩子身体有残疾,没有办法外出务工,以前村里没有产业扶贫项目时,只有依靠地里农作物,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村里有了扶贫基地,优先与贫困户签订了务工协议,天天都有活干,既可以照顾家里,又增加了家庭收入,干着可有心劲了。”正在大棚里劳动的葛爱玲说。

通过扶贫基地务工、扶贫车间上班,贫困户家家有收入,人人有钱赚,他们不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年年都能分红。“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在南孙营村无论是贫困群众还是扶贫干部,都会时不时说出这样的话来,“脱贫不等不靠、勤劳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在南孙营村已蔚然成风。

“县委宣传部组织的“一米团”宣讲团入村宣讲扶贫政策,为贫困户解疑释惑;村里连续举办了两届孝贤文化节,孝心“饺子宴”暖了民心;“脱贫标兵” 、“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激起了大伙的热情。现在是你追我赶,大年初一村里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扶贫扶志聚民心,群众满满的幸福感。大家伙都说赶上了好时代,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起当下的南孙营村,村支部书记赵涛杰既激动又感慨。

从贫困村,到2019年出列,通许县南孙营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打造“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实行“租金保底+务工收入+股份分红”等方式的收益分配机制,与宏运、成禾、宏伟、鑫源四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合作,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打造高效农业扶贫基地,发展红薯苗、胡萝卜、土豆等高效农业,使贫困户通过参与种植、就业、土地流转、利润分红等形式收益,正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现在的南孙营村,要精神有精神,要气质有气质。大家都攒着一股劲,还要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干出个名堂呢!”包村领导、孙营乡党委委员毛云飞说,南孙营村正在昂首阔步走在快速发展的康庄大路上。(通许县委宣传部 贾秉霖供稿)

本文来自:https://hn.chinaso.com/kf/detail/20200430/1000200033165901588218258942757079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