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探索“3+1”模式构建防贫长效机制

5月6日,记者从河南省郏县县委办获悉,今年以来,郏县坚持把攻坚特殊困难群体和防返贫、防新致贫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分散供养五保+邻里照护”和“防贫保”的“3+1”模式,精准帮扶,对逐步构建全方位、立体型的防贫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聚焦农村贫困老人,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为解决农村留守、孤寡老人日间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该县采取“县里补一点、乡里配一点、村里投一点、群众集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建立幸福院,为每个幸福院配齐休息室、娱乐室、阅览室、活动室、配餐室、餐厅等“五室一厅”。由县民政部门为每个幸福院设置一个服务岗位,并与当地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共同负责幸福院的日常管理。卫健、人社、文化、妇联等部门联合参与,共同为幸福院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专业化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幸福院73家,安置“三无”贫困和空巢独居农村老人1800余人。

聚焦贫困重度残疾人,探索康养照护机制。为解决贫困重度残疾人及其家庭精准脱贫的现实需要和迫切愿望,真正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脱贫一家人”工作目标,该县充分利用现有养老机构、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资源,探索建立集中托养模式。对照护需求较高的人员,联系相关医疗照护机构进行住院康养,并协调康养人员家属入院务工,在解决贫困残疾人照护的同时,又实现了务工增收。同时,对照护需求一般的人员,设置邻里照护岗位,动员“四组一队”、无职党员、邻里亲属等参与照护,每月给予照护人员300元补贴。目前,已确定医疗服务机构1个,提供康养床位215个;确定专业化照护机构1个,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理发、洗澡等服务1200余人次。

发展“照料服务”模式,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需求。发展“照料服务”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困难有人解决”。由民政部门牵头做好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生活自理能力认定类别和照料服务标准。在充分尊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本人意见基础上,优先就近选择低保、低收入和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作为照料服务人,并由各乡(镇、街道)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人统一签订三方委托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对生活能够自理的特困人员,重点协助维护户容户貌、保持个人清洁、确保饮食规律;对不能自理特困人员,上门提供协助用餐、用药、穿(脱)衣、洗漱、洗澡等服务;对需就诊或住院的特困人员,协助送医就诊,并提供必要的看护服务。建立以“特困人员满意度调查”“邻里评价”等评价考核机制, 定期对照料服务人进行评价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的及时解除委托协议,更换照料服务人。目前,已为李口镇122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分别聘请照料服务人,下一步将在全县推广铺开。

实施“防贫保”项目,筑牢防贫“拦水坝”。采取“政府+保险”的方式,与人保财险公司合作,以当年国家现行扶贫标准的1.5倍设置防贫预警线,聚焦因病、因学、因灾、因重大变故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不高不稳的脱贫户等纳入保障范围,实施“防贫保”。

实现全覆盖保障。凡具有郏县农业户籍的常住居民,且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预警线的人员,启动预警机制,根据保险认定、赔付标准和程序进行救助。

“私人定制”保险救助服务。精准确定保险对象,灵活确定认定时间,实时实施保险救助;根据贫困群众可能致贫返贫原因和实际困难需求,“私人定制”保险服务方案,实现个性化精准施策。

构筑严密监测网。教育、卫健等部门自上而下监控,通过数据对比群众教育、医疗支出,及时发现临贫人员;乡、村两级定期自下而上动态排查,汇总上报;农户根据自身情况随时申报,横纵监测确保信息收集及时。

专人专班高效推进。成立“防贫保”领导小组,把好项目实施源头关。设立“防贫保”领导小组办公室,“保险公司+扶贫办”专人联合办公、专班推进确保项目高效精准实施。建立乡村专职队伍,由保险公司派驻每个乡(镇、街道)一名区域管理员,在每个行政村选派一名协保员,负责“防贫保”工作的日常排查,案件核查、调查、赔付、宣传等工作,确保项目规范化、常态化运作。

截至目前, 郏县已投入县财政资金250万元,保险公司将投保资金放大至1.2倍,把全县50万农村人口的10%约5万人纳入“防贫保”保险范围, 不足部分由县财政承担。(郏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张鸿雨)

本文来自:https://hn.chinaso.com/pds/detail/20200507/1000200033166061588817593131664916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