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女工变绣娘 绣出锦绣人生

五彩的丝线,灵巧的指尖,上下舞动的绣花针,幻化着一个个美丽的“梦”。这是影视作品对绣娘的诗意呈现,也是许多国人对于刺绣——这门古老技艺的旖旎印象。石家庄的邢兰芳,自幼心灵手巧,她独创的“邢氏刺绣”2018年被列入石家庄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月16日,记者走进她的“兰芳绣庄”,听她娓娓讲述自己的“锦绣人生”:“是刺绣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从一名下岗女工成长为一名省级非遗传承人。我始终相信,苦尽甘来!


刺绣改写人生  

6月16日,在“兰芳绣庄”的绣架前,一双巧手正在绣布上飞针走线,黄金大道两侧粗壮树干的脉络也随之慢慢呈现……这双巧手的主人就是省级非遗“邢氏刺绣”传承人——邢兰芳。她的身旁,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绣品,在灯光的映射下流光溢彩、十分夺目。遥想当年,她感慨万千:“刚下岗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有现在这样的成就。”

邢兰芳从小生得一双巧手,9岁时,她在保定清苑跟着姥姥学习刺绣。16岁时,她正式学习绣花,家里的枕头套、门帘、床围子等都是她绣制的,邻居家的大姑娘小媳妇,常请她帮着绣嫁妆。长大后,邢兰芳到棉纺厂工作了23年。2004年,棉纺厂效益滑坡,邢兰芳提前从单位下岗。突然没有了生活重心,爱人担心她心里难受,就张罗着给她报了个刺绣班。

“当时刚好有两个威海的大学生在石家庄创业做苏绣,我手巧,就想着不如去学一门技术,以后还可以打零工挣钱。”十个月后,正当邢兰芳手艺熟练之时,两个大学生突然放弃创业,回老家了。“我那年已经44岁了,生活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我也没想着创业,就觉得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心一横,就去了苏州学艺。”

苏州的刺绣艺术多是家族手艺,世代承袭,极少外传。邢兰芳想要拜师,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刚到苏州,人生地不熟,四处碰壁。“有一天早晨,我又到绣庄最多的那条街溜达,当时坐在公园门口特别沮丧。”幸运的是,一位晨练的老人,看着她拎着大包小包,给她指了一条道,“他的侄媳妇就是我的第一位苏绣老师高文娟。”

有了专业苏绣老师的指导,从2005年开始,邢兰芳每年都会固定往苏州跑两三次。她说,苏绣的技术每年都在发展,现在绣出来的东西越来越精美,如果不学习,技术就会落后。因此,她的老师也从一位变成了三位。“三位老师各有所长,一位擅长佛像,一位擅长花卉,一位擅长山水,跟着老师们学习,我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艺。”人到中年的邢兰芳始终不放弃学习。


开创“邢氏刺绣”  

那时,她一边学习刺绣,一边自主创业,与爱人开办了“兰芳绣庄”。

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绣庄前三年几乎没有收入,邢兰芳的创作也一度陷入瓶颈。“当时真的特别难,我也偷偷哭过,感觉坚持不下去了,可我放不下对刺绣的热爱。”邢兰芳说,她最喜欢航天员王亚平说过的一段话:“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热爱,让我有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走到现在。”这也是她刺绣人生的真实写照。

当时,为了得到市场的认可,为了绣出技艺精湛的绣品,她沉下心来继续投入创作,潜心研究针法走向、作品配色,对每一针每一线都倾心尽力。说话间,她随手抽出一根丝线,简单揉搓下,出现了一条条细如头发的丝,“在常人眼里,它可能就一根线。可对我们来说,一根线有16丝,1丝又可以分为12毛,绣到人物的眼眉、睫毛等细微之处,就要用到半毛到两毛,比头发丝还要细,刺绣讲究的就是精益求精。”

她告诉记者,网上说苏绣的针法有上千种,其实有点夸大其词。准确说,常用的针法也就十几种,诸如小倒针,绣叶脉、流水、云彩最常用;还有斜针、齐针、接针、滚针等,但其中的变化成百上千,用得好了可以活灵活现,用得不好,则难成佳品。在潜心研究中,邢兰芳认为,刺绣最讲究的还是两个字:用心。心思细、功夫深,才能绣出好作品。像刺绣中最难的人物刺绣,其妙肖精髓全在人物表情,无论劈线还是配色,都非常考验耐心和功力。

经过多年精学苦练,邢兰芳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她多次参加省市级的工艺作品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多幅苏绣作品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她也被评为“京津冀金牌巧手”“河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巾帼工艺师”等。

不过,她从不墨守成规。近几年,邢兰芳在保留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将中国水墨画、摄影等艺术和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刺绣风格。“苏绣讲究的是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我独创的‘邢氏刺绣’融入北方绣法,精巧中带着粗犷,更加注重写实。”

2018年,邢兰芳成为刺绣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20年,“邢氏刺绣”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传统技艺  

这17年间,邢兰芳创作的绣品不计其数,不过让她最引以为傲的有三件耗时数年的精品,历时4年手工创作的《清明上河图》,长8米、宽50厘米;历时2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10米、宽50厘米;还有历时3年创作的《丝路山水地图》,长30米,宽50厘米,其中《丝路山水地图》被她视为“镇店之宝”。

2018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的绢本《丝路山水地图》曾轰动一时。“当时,我看到那幅图的原貌后,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深受“国宝”震撼的邢兰芳萌生出用刺绣手法演绎这幅国宝级画卷的想法。因为蚕丝线具有不褪色、不腐烂的特性,将它刺绣出来可以永葆“国宝”青春。于是,邢兰芳历时近三年,一针一线地绣完了这幅作品。

青山绿水、山川纵横、气势恢宏,211个地理坐标,众多古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当绣品《丝路山水地图》缓缓展开时,这幅以蚕丝为线、运用了多种绣制技法创作的绣品所描绘的壮阔景象,让人叹为观止。以非遗传承历史,传播文化,记录和讲述中国故事,让邢兰芳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石家庄市、裕华区妇联“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号召下,邢兰芳还创办了“冀兰绣”创作培训基地,集培训、销售于一体,绣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地。

“创作培训基地,一方面为下岗人员增加再就业技能,一方面也是传承刺绣技艺。”邢兰芳说,在培训上,她采用分批分量法,以刺绣作品拆解针法教学,在学员练习过程中,她会因材施教。这样不仅针法练得扎实,也有助于缩短工期,让学员尽快就业。对于一些残障人士,邢兰芳接到订单后,还会根据学员特长转单,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五六年来,她培训的学员超过5000人次。“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喜欢上刺绣,愿意学习刺绣,让中国的刺绣得到传承和发展。”邢兰芳还将中国刺绣带到了海外,在国外发扬光大。


来源:燕赵晚报

记者:杜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