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了 旅游“火”了

今年的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各地举办的数千项活动中,“非遗+旅游”相融合的特色活动备受关注,各地积极创新,让非遗“驻足处”成为热门“打卡点”,带动文旅消费的同时,也打造出一片融合发展的新风景。在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街区建设和景观打造、非遗类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各地有怎样的经验?对于当前“非遗+旅游”的发展态势,相关专家有怎样的看法及建议?为此,本端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非遗进景区——

深度融合促传承

有趣的东巴纸制作体验,灵动的东巴画现场展示,成规模的民族文化院落迎接八方来客……在云南丽江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景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这是非遗进景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生动一幕。

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丽江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创新非遗保护模式,推动文旅融合走向纵深。在泸沽湖畔、老君山景区、东巴谷旅游区、玉水寨景区等地,非遗活态展示区域贯穿于景区内,是游客体验丽江风情和民俗的重要环节。此外,汇集丽江传统歌、舞、乐非遗元素的《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丽江恋歌》等演艺作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游客眼前,不仅提高了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还为旅游演艺注入了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涵。

6月11日启动的2022年陕西汉中勉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作为陕西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陕西省文化馆《百花》杂志与武侯墓博物馆联手将“非遗进景区”及“文旅融合”带入武侯墓景区的一大成果。据记者了解,陕西以非遗进景区打造常态化文旅融合项目,立足开发本土历史旅游资源,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打造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非遗相关体验项目,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创新思路。

2022年山东滨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围绕“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的主题,开设“滨州手造·非遗集市”“滨州手造·文创展区”等38个展位。滨州民间剪纸、清河镇木版年画、布老虎等非遗项目,九木枕头、草编衍生品、文创抱枕等特色文创产品逐一亮相,通过现场展示、传承人讲解等方式,让游客体验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魅力。“在现场观看表演类非遗项目格外震撼,感受的文化气息格外浓厚,这趟旅行体验格外美好。”来自江苏的游客吴琳感叹道。

以霸王鞭为主要内容的舞蹈热情有力,剪纸工艺、刺绣技艺、嘉峪关烤肉、新城酿酒等非遗串烧节目尽显地域风情,一块“定城砖”蕴含着古老智慧……6月11日,在甘肃嘉峪关非遗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非遗进景区“方特之夜”专场晚会上,引入非遗元素的传统舞蹈、情景剧、歌曲联唱轮番登场,引来阵阵喝彩。晚会现场,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发布了非遗进景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成果展、文化集市等6项非遗保护传承展示活动。

▲ 每逢佳节,非遗与民俗文化都会被搬进江苏南京熙南里街区,供游客观赏。 受访者供图


日前,首批江苏省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暨“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上揭晓后,立刻引来广泛关注。“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空与形式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通过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互动性和代入感,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江苏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江苏省非遗进景区以“行街展演”“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展示”“非遗作品联展”等多种形式开展。目前,游客可在江苏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江苏省级旅游风情类特色小镇、江苏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各类场景中“偶遇”非遗、品味非遗。

非遗进景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成为可能,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姿态、新方式融入大众生活。



非遗街区——

沉浸式体验文化之美

百米街区内,非遗项目林立,带人们穿越浩瀚的历史长廊,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不少地区开放了新街区,有的地区则在既有非遗街区举办特色活动,开启一场场精彩的“非遗嘉年华”。

▲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市民驻足观看橱窗展示。 刘思铭 摄


6月12日,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开街仪式与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同时启动。非遗传承人与广大市民“零距离”接触,带游客穿梭于风光旖旎的南越王宫御花园,倾听岭南古琴动人的音律,欣赏广彩广绣之匠心独运……

从“行花街”这一广府民俗出发,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希望通过逛花市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非遗民俗,加固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以花为媒,借花传情,行走于这一非遗街区中,人们可以看到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古琴、木卡姆等项目,还能在一条涌动的“花路”中,观赏粤剧、凉茶、广式硬木家具、木偶戏4项广东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当天,同步亮相的还有一朵绽放于云端的“孪生花”——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据了解,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线上开启非遗展区、非遗集市等数字体验项目,结合5G云计算、全3D精细化沙盘、AR/VR、虚拟直播等技术,搭建以北京路骑楼为原型的虚拟公共文化空间,展示广州代表性非遗精品。在街区现场设置的元宇宙VR沉浸式体验区,市民和游客戴上VR眼镜,便可进入非遗街区元宇宙世界,还可通过“联通5G+北斗”的无人零售车,扫码完成非遗产品的支付购买,全面参与集文化、场景、消费为一体的非遗体验新模式。

底蕴深厚的非遗街区不断汇集人气,散发浓浓的生活气息,也让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6月11日,江西首个“非遗美好生活街区”南昌市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热闹非凡。该街区以江西省非遗资源为基石,引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非遗项目,通过对这些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创新和再造,汇集成22个非遗展馆。

“这种中国画中罕见的画种叫颖拓。颖,指笔尖。颖拓,就是用笔尖画、抹、点、拓出来的拓片画……”街区黄宾辉非遗艺术馆内,“南昌颖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宾辉兴致盎然地向游客介绍自己的作品,边说边演示了一小段制作过程。“这样一小幅颖拓作品竟要耗时3个月才能完成,真佩服传承人的眼力、体力和耐力。”在旁聆听的游客纷纷为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点赞。转角的宣纸刺绣工坊内,传承人顾玉纯正在给学习刺绣的听障学生一针一线地做示范,一花一鸟很快就在宣纸上活灵活现显示出来,引得游客啧啧称奇。顾玉纯介绍,宣纸刺绣工坊不仅是一处常设的非遗作品展示馆,还是南昌市西湖区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点,经常开展“小小传承人”研习活动,让非遗传承走向大众。据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非遗手工艺品外,客家擂茶、金溪藕丝糖、金塔瓦罐汤等非遗小吃、食品,经过传承人的创新,兼顾了美味与潮流,也颇受游客青睐。

6月11日,江苏南京高淳区在高淳老街举办了“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启动仪式。“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这么齐全的高淳非遗技艺,绚丽的服饰、精湛的手工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一位参观完高淳非遗展示馆的游客说。近年来,高淳区依托高淳老街开发“非遗+旅游”的模式,让老街成为非遗展示的重要窗口,吸引游客在沉浸式非遗体验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街区促进了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使非遗真正做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可参与。



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与潮玩——

引领新一波风潮

趣味横生的非遗研学,精心设计的非遗民宿,精彩不断的非遗旅游线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地通过“非遗+旅游”融合新模式,让厚重文化“活”起来,在拓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增加了个性化旅游的新选项。

▲ 浙江宁波鄞州区非遗馆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彩灯扎制 周建平 摄


“我们村里这套拳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在开发非遗旅游,大家都很高兴,欢迎游客来村里习武学拳。”在浙江衢州柯城区石梁镇麻蓬村,村民王成奎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教师,一套“十三太保拳”打得虎虎生风,这组拳法如今还是衢州的市级非遗项目。以发展非遗旅游为契机,衢州盘活周边村庄的文旅资源,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正是基于这一实践,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浙江省首批16条主题非遗旅游线路在衢州市柯城区发布。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串珠成链,集结了浙江各市县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其中也包括柯城区的“未来乡村非遗之旅”,涉及“十三太保拳”“九华立春祭”等11个非遗项目,将非遗传承与未来乡村建设有机融合。

日前,一系列“潮玩”非遗活动在四川成都宽窄巷子火热开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观看。“成都文旅——端午潮玩非遗体验季”以开放式非遗“传习场”的概念,推出宽窄街巷研学体验主场活动空间,打造沉浸式“潮玩非遗”体验场景,并串联“游江”“旅居”等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引领了新一波旅游风潮。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分为“潮非遗”和“玩非遗”两大部分,“潮非遗”是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潮流元素结合,通过展演的形式传播非遗之美;“玩非遗”通过在商家设置潮玩非遗打卡体验点位,开展钟馗川剧脸谱绘制、竹麻号子、古法榨油等活动,将非遗活态展示、非遗体验与商户业态有效结合,串联成了一幅非遗体验地图。“在宽窄巷子街区不仅能欣赏川剧等,还能体验扎染、道明竹编等10多种主题化的四川非遗项目,学习和游玩两不误,让我对成都有了不少新认识。”来自西安的游客赵鹏说。

据了解,四川各地不断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途径,积极探索“非遗+体验”“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民宿”“非遗+研学”等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业态,展现非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

非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旅游企业也积极助力造势。

广东酒店业界推动了“酒店+非遗”系列活动。广州宾馆设计融合了广绣粤剧、岭南窗花、西关铜艺、玉雕木刻等广府文化精粹,公开免费招募10组家庭作为“非遗体验官”参加广绣非遗体验课,以岭南广府风格建筑中特有的窗格花型,DIY一幅非遗广绣作品;广州花园酒店大堂正中近150平方米的大型《红楼梦》主题镶金壁画,源自岭南特色“佛山剪纸”工艺,把非遗之美与现代酒店厅堂装饰完美地结合起来……穷游网及最世界旅行携手济南、西安、洛阳、景德镇等10余个国内目的地,特别策划非遗主题榜单,深入挖掘各城市及周边容易被游客忽略的非遗体验,详细盘点了各地非遗资源,推动市场供给更多高品质的非遗旅游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重庆、山西等地纷纷推出非遗研学项目,针对青少年特点,打造融文化体验、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非遗旅游产品,把当地非遗展示、体验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

在贵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贵州省“非遗旅游”主题线路、研学精品线路发布,同时推出的还有“跟着非遗去旅行”——贵阳市非遗主题玩法。活动期间,贵州依托不同地区优势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如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东山巷传统风味小吃街、大食府,遴选贵州非遗美食和铜仁本地非遗美食,进行集中展示体验;锦江及铜岩周边三江六岸,则结合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现有业态,打造“非遗夜市+非遗夜游”特色产品等。

文旅融合,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新机遇,弘扬了文化价值,提升了旅游品位。


专家视点

戴珩(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非遗+旅游”可通过精心设计非遗旅游线路让非遗成为旅游的灵魂,同时要让非遗自然地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成为游客旅游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让游客能够在欣赏当地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表演时,在消费传统美术、技艺、医药的相关产品时,主动参与到当地极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去,把非遗留在心间、带回家里。

“非遗+旅游”,目前还只是开始。下一步,还需要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找准非遗和游客精神需求的连接点,通过多种方式对非遗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生动、深入的阐释和精彩呈现,使其和游客的精神需求产生密切关联,从而增强非遗对游客的精神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要找准非遗和游客文旅消费新需求的连接点,进一步加强创新、创意、创造,巧用、活用非遗资源,让非遗满足游客对美好文旅空间、产品、活动、体验、服务的全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非遗+旅游”要让非遗以新的形式、新的语境融入现代生活,尤其要注重解决非遗在旅游活化中的痛点,培养专业策划人才,增加非遗旅游项目的运营效度。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正确把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避免同质化蜕变。


赵罡(江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


“非遗+旅游”是非遗“活”起来的重要方式,也是旅游高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一,“非遗+旅游”是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基于区域特色,以当地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等作为基础,有利于推动乡村保护文化多元性和独立性,大大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实现内生式发展。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从而实现治理有效。如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将苗绣、苗年等非遗资源赋能旅游产业,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其二,“非遗+旅游”有利于引入市场力量促进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吸纳年轻人就业。如苏州刺绣艺术之乡镇湖的一条1700多米长的刺绣街,汇集了300多家苏绣作坊和相关业态工作室,带动了4000多个配套岗位;以吴中区舟山村为主体的光福核雕,如今已形成仅舟山行政村就集聚3000多名从业者和经营者的产业。广东顺德将传统节庆“关帝侯王出巡”与年轻人的文化体验相结合,将潮流音乐、乐器、游戏等融入节庆中,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三,“非遗+旅游”是旅游产业壮大的优选模式,其作为文旅融合和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集聚旅游发展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仅开拓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了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也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此外,“非遗+旅游”构建了体验新空间,为游客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内容。如贵州丹寨县依托万达小镇建设,融合丹寨1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提升了旅游体验,也把消费留在了小镇。

此外,“非遗+旅游”是实践育人的现实需求。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让学习者身心在场,陶冶心性,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端记者 王 彬 采访整理)



2022年6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非遗“活”了 旅游“火”了

↓ ↓ ↓ ↓ ↓ ↓ ↓ ↓ ↓

2206181bywwhb01bc.jpg

责编:陈晓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