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残留烽火台、营地遗迹 四川新发现南诏大理国时期大型军事要塞遗址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摄影 杨博

海拔2458米,盐源盆地北部边缘,马坝河右岸旱船山的顶部平台上,谁曾守望?

6月18日下午,在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寒分享了盐源旱船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考古队员在这里发现了一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大型军事要塞遗址。残留的烽火台、营地遗迹,记录了悠久沧桑的岁月。

F1,疑似烽火台遗迹

盐源考古新发现烽火台、营地库房遗迹

盐源盆地地理位置特殊,且多产盐、铁、铜、金等矿藏,自古为战略要地。唐代早期,便已今盐源地在设昆明县,后被南诏、吐蕃占领,期间几经唐王朝收复又失去,最终南诏驱逐吐蕃,独占盐源盆地。

南诏之后,此地长期为大理国所据,忽必烈三路大军征大理,中路大军自汉源、西昌,经盐源、宁蒗,至丽江,大理。至元、明两朝复归中央王朝。

研讨会现场

遗址现场负责人高寒介绍,旱船遗址位于盐源县龙塘镇龙塘村,地处盐源盆地北部边缘,马坝河右岸旱船山的顶部平台上,海拔2458米,分布面积约1万平方米。为配合龙塘水库建设,2021年9月开始发掘,计划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后因重要遗迹向发掘区外延伸,经数次扩方,最终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

考古队员在此处发掘遗迹70座,包括灰坑、房址、沟、灶、烧火面、石墙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两座特别的房址。

F1,疑似烽火台遗迹

石墙遗迹

其中一座被考古队员命名为F1。这座遗迹为石砌碉楼式,平面呈正方形,外径约8米;石墙厚约2.3米,残高约3米。未发现门洞,外围发现大量柱洞,推断为烽火台或瞭望台类建筑。

F2,疑似营地、库房

另一座房址被命名为F2,平面呈长方形,外长约28米,宽16米,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墙宽约1.8米,内外侧为石砌,中部为夯土。墙体内侧及房址内部发现大量柱洞。考古队员推断它应为营房、库房类建筑。

防御方向示意图

“山高差100米,山顶没有水,生活并不方便,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不是普通的生活聚落。”高寒说,结合发掘的种种迹象,他们推测,这应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要塞性质的遗址。“从首次发掘情况来看,旱船遗址规模大、使用时间长、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而且这类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要塞性质的遗址全国少见。”高寒说。

研讨会现场

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一处大型军事要塞遗址

研讨会现场,高寒介绍,遗址共计出土小件192件,其中铁器156件,铜器12件,陶器18件,石器6件。铁器包括大量各式铁钉、铁扣、铁链,铁箭镞、铁刀等。

发现的铁箭镞

考古队员还发现了动物遗存近1500件,经过鉴定,发现曾在这里驻扎生活的人,爱吃牛、羊,次为猪、马及鹿科等野生动物,结合骨骼的火烧迹象,推断他们曾经好食烤肉。并且,因发现的动物骨骼遗存有切割、刮削、砍砸痕迹,考古队员推测,这处遗址居民的部分肉食资源可能来自异地供给。

根据地层学类型学研究,结合测年结果,该遗址主要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主要是唐早期、南诏早期;中期为大理国时期,上限可能更早;晚期为元代至明代。主体年代为南诏大理国时期,距今约700年到1300年。结合考古发现来看,此地应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一处大型军事要塞遗址。

高寒说,遗址的首次发掘为研究盐源盆地唐代至元代早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并且,该遗址发现的大型房址、烽火台等遗迹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原址展示价值。

据介绍,此次发掘面积不足遗址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调查发现,遗址东部地表除了石围墙还有烽火台,房址和疑似战壕的壕沟。鉴于该遗址的重要历史研究价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计划继续发掘遗址剩余部分,完整揭露遗址面貌,进一步研究遗址内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