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父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父亲的肩膀是我们看世界的暸望塔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在父亲的肩膀上我们看遍星辰大海繁花盛开长大后父亲的肩膀是我们最温暖的避风港纵使白云苍狗四季枯荣父亲温暖的臂膀总会传递给我们最坚实的力量 

  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当我学着你当年的样子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上挥洒汗水,当我传承你的匠心,风雨无阻守护文物古迹,当我踏上了你曾经走过的路我才开始懂你父亲节一起从几封来信中聆听父子间的动人故事感受两代人间的传承与坚守      

  “我们既是父子也是师生” 

  父亲: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倪吉昌 

  儿子: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倪越 

  父亲和我既是父子,也是师生。1956年8月,父亲毕业后,留在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任教。我考入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前身)学习深造,还记得大四那年父亲给我们上的课是《结构选型》。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父亲退休后也被返聘在设计院继续任教,我们之间有了第三层关系:同事。 

  父亲接触文化遗产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就开始和臧尔忠、张兆栩、温梓森等前辈们去华严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地调研。随着文物事业的发展,父亲也接触到更多的保护工程,慢慢地,父亲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赢得了行业内的尊重和认可。 

  记忆中幼时的我总是望着父亲忙碌的背影深夜里父亲依然在伏案写作,或是趴在图板上画图。那时候,父亲工作繁忙,很多时候无法陪伴家人,我也曾在心里抱怨过。 

  没想到长大后,我和父亲学同一个专业,在一个单位工作,还从事了同一个行业——文化遗产保护。渐渐的,我开始懂得了父亲,他敬业精业、周到细致,他传道授业、不辞辛苦,我在心里说:“直到成为您,我才懂得您,这份理解,虽然来得迟了些,但我希望,能延续您的职业追求,有一天让您为我骄傲!” 

  上阵父子兵,我和父亲一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文物保护工程,从北大红楼到天安门,从敦煌到故宫,从前门大街到胶海关旧址……过程中有辛酸,也有喜悦,有苦涩,也有幸福。 

  有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这些年的付出:廿载耕耘,风雨无阻护古迹;两代传承,土木有情保遗珍。 

    

  父亲和我与祖国遥感事业同行与有荣焉 

  父亲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朱重光 

  女儿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遥感科学与技术系教师朱凌 

  一张摄于20多年前的老照片,见证了我和父亲事业发展的交集。那是1993年,江城武汉,我正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读大三,父亲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参加博士生答辩,我和父亲在学校门口合影留念。父亲我国遥感科学的顶尖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高考时我大学和专业的选择,均是耳濡目染受到他的影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亲有幸主持和参与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科技攻关项目,那时我国的遥感事业处于起步和爬坡阶段,处理的是美国、法国的遥感影像,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自己的遥感资源卫星。 

  时光荏苒,子承父业!本科毕业后,我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同在遥感研究领域遨游,我发表了一些论文和专著,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十三五期间,我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国产遥感卫星的典型要素提取,处理的是我们国产的高分1号、2号影像。 

  从教20多年,现在是学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负责人和系主任,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已经先后培养了18位研究生和一批又一批的本科生,很多毕业生都成长为国家遥感领域的顶梁柱 

  这些年,中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父亲和我,两代遥感人共同见证了祖国遥感事业从无到有、到强的过程,与有荣焉! 

    

  “我与父亲一起努力,富一方乡亲、传承一方文化 

  父亲:“稻梦空间”创始人张爱忠 

  女儿:90后“海归新农人”张琬婷 

 

  我的父亲做了一辈子农民,米是的魂,农是的根,自小就在地里摸爬滚打,跟着爷爷种稻,在磨米小作坊干活,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把式但是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种植,而是以自家的小磨坊为起点,成立米厂,还建成了以稻田为主的田园综合体——稻梦空间 

  一直记得,当我告诉父亲要辞职回来和他一起打理农场时,父亲脸上的迟疑与不安。父亲对村民的感情、对园区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炽热的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我相信,我的所学,一定能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光彩。带着这份信心我从澳洲国立大学毕业回国,两年后,我又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返乡创业,成了一名“新生代”农民。 

      “稻梦空间里的稻田采用的是标准化的种植,统一采购种子等农业投入品。水稻种植过程中,人工抛肥是最常见的做法,祖祖辈辈也都是这么干的。为了提高土壤质量,我们引进了有机水肥,虽然是好事,但遭到了很多农民的质疑。于是一有机会,我就到稻田里去和有经验的老农交流,请教他们种植的问题,请大伙儿看差别、作比较,随着产量验证,现在很多农民都主动找到我们,要求使用有机水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父亲教会我的道理。 

  这几年,稻梦空间通过打通农业种植、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的行业壁垒,以旅游打出品牌、带动人气,用品牌带动农业生产、休闲美食和民宿全产业链发展,正在谋求转型升级,让乡村更美。站在园区,我时常感慨发生在身边的巨变,这里曾是我们东北最普通的农村,村里人但凡有其他出路的,就坚决不种地。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老人们守着自己的几亩田地,收入微薄。现在随着稻梦空间一步一步走上正轨,通过土地流转和就业带动,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园区的员工也更年轻化了。 

  这一系列的变化背后父亲是最大的功臣!虽然父亲现在拥有了自己的企业,但在我眼里,骨子里还是农民。每天四五点钟,天一亮,父亲就像其他农民一样来到稻田里,干农活、拉家常。七八点钟来到园区,和员工一起商议园区维护、水稻种植、米厂发展、民宿建设……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不仅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富一方乡亲、传承一方文化!兜兜转转,长大后我成为了像父亲一样的人,我很骄傲! 

    

  是父亲教会我何为坚毅何为奉献 

  父亲:中建二局员工王世同 

  儿子:中建二局员工王成 

  我的父亲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父亲随部队集体转业,开始了新中国的建设历程。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唱着“头戴铝盔走天涯”,跟随父亲“哪里需要哪安家”。从长春一汽到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从四川德阳二重到大山沟里的“三线”国防建设,国家的重点工程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唐山大地震后父亲积极响应号召参与灾后重建。在半个多世纪的“游牧”岁月里,父亲参与建造了无数的厂房、电站和高楼大厦,足迹遍及了近半个中国。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父亲身上我看到了中建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这是属于中建人的精神勋章,能跨越代际,穿越时光,传承信念国匠担当、匠心报国父亲留给我的不仅有中建人的荣光,还有无穷的向上力量。 

              

  记者手记: 

  在我们的印象里父亲留给我们的,或许是一个放下碗筷匆匆赶往工作岗位的背影,或许是凌晨仍挑灯夜战伏案工作的背影……长大后,我开始用父亲的背影丈量自己的人生,有一种生命的延续,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当“我和我的父辈”有了共同的精神追求,理解和热爱,就会化作追光前行、守护山河的力量。愿你也带着这份信念,成为父辈的骄傲。愿那些澎湃的斗志、朴素的坚持、细腻的温情,化作家风,化作丰碑,鼓舞更多青年永远奋斗,逐梦前行。 

策划杨月 

文案安俐 

通讯员:任敏 欧阳琨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