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浪人群撑起一片晴空——莆田市救助机构不断完善制度体系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图为邀请市民近距离感受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生活起居、心理辅导等服务。

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今年迎来了第10个年头。连日来,市救助站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主题活动。

10年来,莆田市救助机构自觉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秉承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的初心使命,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从站内照料到救助寻亲、落户安置,再到源头治理,为流浪乞讨人员撑起一片温暖晴空。

2013年以来,莆田市不断完善救助管理机制体系建设,横向上不断细化救助相关部门职责和协作方式,会同有关部门就救助工作规范、甄别寻亲、人员安置等各方面出台政策,联合治理的救助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纵向上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救助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救助管理职能下沉,有序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政策遵循和工作依据。2018年,建立完善“分级救助 分类管理”街面流浪乞讨人员部门协作救助机制;2020年,市、县(区)两级均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又联合13个部门下发了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2021年,实现全域建立公安、城管牵头的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协同机制等,为及时有效解决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这10年来,莆田市救助机构建设更加规范,累计救助各类困难群众28362人次。2015年以来,依托民政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系统建设工程,推动莆田市实现救助信息系统功能全面提升。莆田市也已实现全市各县(区)“金民工程”系统全覆盖,对照系统录入要求,进一步规范救助服务流程,实现系统录入与救助服务的有效衔接,在服务专业性、准确性及时效性都得到显著提升。

市救助站站长林洪清说,该站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作为试点首先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参与做好救助管理工作。之后,各县(区)救助站也先后引入社工参与救助,并于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首先实现了购买社工服务全覆盖,为新形势下救助管理工作注入了新“血液”,大大提升莆田市救助服务水平,尤其是在外展巡查、回归稳固、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救助机构站内照料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莆田市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发展形势,全面调整救助工作流程,严格规范救助管理各项工作,做好日常体温检测、安全防护、杀菌消毒、隔离救助、宣传教育、心理疏导等各项救助照料工作,不让流浪乞讨人员成为疫情防控“盲点”,推动实现了莆田市流浪乞讨人员“零感染”的工作目标。

“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救助专项行动,一直是莆田市救助机构工作的重点。10年来,全市共组织开展街面巡查救助活动5508次,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2492人次,使得莆田市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大幅减少,改善城市面貌。同时,每年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期间,引导社工及社会志愿者对莆田市服刑人员困境家庭子女、贫困家庭、残疾人士以及孤寡老人等特困群体及受助返乡人员展开慰问帮扶临时救助活动,为他们送去慰问金、粮油、米粉等物资,引导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等帮扶活动,有效预防“二次流浪”。

近年来,莆田市紧扣民政助困帮扶稳定社会的主题,积极响应民政部“在站寻亲 让爱回家”等政策号召,不断探索创新,总结实践出“堵、寻、帮、回”四个寻亲工作环节,即多管齐下,预防流浪;多种渠道,积极寻亲;多措并举,妥善救助;多方协作,助力返乡。坚持做到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100%推送全国救助寻亲网,100%报请公安部门采集DNA血样。护送因身体状况欠佳、文化水平有限或家庭困难等原因无力自主返乡的受助人员返乡;对寻亲无着的受助人员则积极协调、妥善安置(如对个别寻亲无着的弱智受助人员或未成年人等,按规定为其向政府申请按照地方“三无”人员安置到公办福利机构给予供养并及时为其办理户口),保障其基本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生活保障难题。10年来,共帮助成功寻亲、护送返乡259人次,实现流浪乞讨人员“零滞留”工作成效,从根本上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座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高度。救助不缺席,服务不打烊。林洪清说,下一步,该站将加强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救助保障条件,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尊重和关爱,加大救助寻亲工作力度,帮助更多长期滞留人员返乡回家,推动救助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倾力助推“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的实施。

(来源:湄洲日报 编辑:周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