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21年顾上方圆百里,村医徐天辉一个人温暖一片乡村

徐天辉背着药箱走在巡诊的乡间小路上。 记者何晓刚 摄

背着药箱巡诊7个村

“不好意思,来晚了,去铜山村给老人送体检报告了。过会准备再去隔壁村徐早生家看看,上次的高血压药应该吃完了。”6月24日上午9时,比约定时间晚了半小时,记者在江夏区舒安乡分水村卫生室见到了背着药箱的徐天辉。

他的简易药箱里装有阿卡波、美达信,还有抗过敏药品、防中暑人丹以及盐水、部分健康宣教资料,再加上血压计、听筒,装得满满当当。

徐天辉药箱里:各种药品和防中暑的人丹以及盐水再加上血压计、听筒,装的满满当当。 记者何晓刚 摄

徐天辉就背着这个“简易医疗点”在周边7个村(官山村、大安村、贡如村、嗣孟村、铜山村、分水村、瓦窑村)里四处巡诊,周边村加在一起有五千多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老人留在村里的比较多,有子女常年不在家的老人,有慢性病躺在床上不方便的老人,还有很多突发不舒服的老人,大家几乎都有徐医生的电话。“天气热了,光电话说不行,总要上门瞧一眼才安心。”他常常自掏腰包给有困难的村民送药品。“有时候别人遇到难处,能帮就帮一把,上次有个娃发烧,他爸爸赶来的时候除了带了娃的衣服,什么都没带,只留下一个村委会的电话。其实,垫钱看病从我爸那一辈就开始了。”

他从父亲手里接棒21年

今年40岁的徐天辉已当村医21年。

2001年,从江夏卫校毕业的徐天辉接手了父亲徐启进的乡村医生工作。

分水村村貌。 记者何晓刚 摄

刚开始他没有得到周边村民的认可,很多人看病还是指定徐爸爸打针开药。“想过放弃,外边的卫生院工作待遇更好、发展更快,而且当村医真的超级辛苦,天天比鸡起得早、比蝙蝠睡得还晚,根本顾不上家里。”

花了近8年时间,徐天辉跟着父亲配药、打针、包扎、送药等才逐渐得到村民认可,徐启进开始退居二线,将卫生室交给儿子照料。

徐天辉说,父亲当了38年村医,最触动自己的就是,他对家庭困难一时掏不起药费的群众,总是说:“先治病吧,药钱啥时有了再说!”

“辉辉特别不容易。慢性病人测血糖要在吃早餐之前,我们老人本身起得早,而且夏天要趁着清晨凉快干农活,他有时4点40分就赶到家里来,生怕耽误我们吃饭。”在70岁村民孟本顺心中,“为了我们几个爹爹婆婆,徐医生起太早了,早到我都心疼他。”

徐天辉到村民家中讲解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 记者何晓刚 摄

徐天辉告诉记者,乡村医生一直以来就没有固定上班时间,根据村民的时间来,主要不能耽误他们的事。多年来,自己晚睡早起已形成习惯。“前天有个婆婆得了带状疱疹,需要打3到4天针,但她还要接送孙子顾农活,每天7点不到就来卫生室给她输液,打针加敷药一起一个小时。”

刚接手卫生室时,老一辈村民预防慢性病意识淡薄,徐天辉就逐家逐户核实登记、宣传引导。“慢性病控制不好,容易中风,而且国家对65岁以上老人体检都是免费的。”老人们慢慢改变了观念,开始根据他的要求查血糖、控血压。一对来自嗣孟村80多岁的夫妻,总是很早起床再步行至分水村找他看病拿药,一去一回需要接近四个小时。因为两位老人血压、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多年来,他们只认徐天辉医生开的药。

与时俱进,技术为村医赋能

“这电脑、本子、病床、电动测压仪以及目之所及的所有医疗器械都是国家给配好的,我们卫生室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徐天辉骄傲地告诉记者,“当年父亲只有一间房,现在诊所虽然还是只有一个人,但‘鸟枪换大炮’大大升级。我们配备了诊断床、观察床、西药柜、简易呼吸器等器材设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储备更全了,一般的小病很快就能搞定。”

如今卫生室已配备了诊断床、观察床、西药柜、简易呼吸器等器材设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储备更全了。 记者何晓刚 摄

徐天辉说:“父亲那些20多种中医敷药的秘方、治疗丹毒等皮肤病膏方,我一人都能轻松制作出来,因为仪器使用起来特别方便,我也算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了。”

徐天辉擅长使用电脑、微信等网络服务方式,他把很多老年人的子女都加成微信好友,再进一步做诊疗沟通。65岁的王先满奶奶双目失明,她的女儿又一直在外地工作。自从加上徐医生的微信后,王奶奶的女儿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母亲药物的使用情况。“徐医生人太好了,总是定期把妈妈的药物送去,还生怕她吃错了,分门别类用袋子装好,让妈妈摸药盒上的特殊记号。要是没有他,我在外地完全没法安心工作。”

徐天辉在调制中药药膏。 记者何晓刚 摄

“现在农村也有合作医疗,而且人手一张医保卡,普通慢性病药品都是零差价,一个月也花不了多少钱。”最让徐天辉高兴的是,现在万一有什么突发大病,他第一时间处理后就能将病人送去就诊,也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更好地与大医院的专家进行线上交流会诊、说明病况,或为村民及时联系好外面的医院外出就诊。“跟过去相比,现在方便太多了!”

一个人温暖一片乡村

走在乡间小路上,不时有村民和徐天辉打招呼。“现在周边村老人们都认识我,有时候还喊我去家里吃碗面。”走村串户对村民的呵护是最直观的,对老人们的好,他们不说但都懂。

79岁的陈明儒和78岁的祝恒英是看着徐天辉长大的。陈明儒告诉记者,以前就在他爸爸手上看病,现在娃长大了,两代人都是和善人,医术好。“天辉娃善良实诚,而且他医术很好,我之前去县医院拍的片子、做的检查,他总是隔三岔五来看检查结果,再给我们根据病程精心配药,治疗后我们身体好受多了。婆婆有时候去诊所测个血压,他还送她回家,真是好娃!”

徐天辉在整理慢病档案。 记者何晓刚 摄

“我心里的想法也简单,踩在熟悉的土地上,见这些熟悉的亲人,心里才踏实。”徐天辉的儿子在纸坊上学,离分水村卫生室有超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平时由爷爷照料。“去年年夜饭我回纸坊就吃了一个小时,马上赶回来了。这边我是真放不下,越是到过年时,越容易有什么手受伤的、老人心脏不舒服的或者肠胃炎等,我怕耽误他们治疗。”

“村民总归离不开乡村医生。现在以乡村医生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未来我也要多学一些、多懂一些。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医疗水平,让自身服务更有效率、更精准。我坚信只要技术过硬、病人信任,村医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徐天辉自己开车送一名腿脚不方便的老年患者回家。 记者何晓刚 摄

妻子喻天荣对徐天辉的工作特别支持,称当初嫁给他,就是图他人好心善,屋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慌张了。后来也慢慢感觉到这个职业虽然普通,但特别重要,还放弃了镇上的工作,陪在他身边做点小生意。几年前,他们凑钱买了一辆车,遇到腿脚不方便的老年患者,徐天辉会自己开车接送他们到卫生站接受治疗,或者送他们回家。徐天辉出诊,近的步行,稍远的就骑摩托,更远的直接开车,方圆百里全部能顾上了。

(长江日报记者涂为)

【编辑:郑晓晓】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