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的“新闻加速”与“新闻异化”

 作者:侯燕婷(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应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锐(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第13期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德·罗萨(Hartmut Rosa)指出,现代社会由一种严密的时间结构所支配,而“加速”是现代社会时间结构的核心特征[1],同时“社会加速导致了严重的、可凭经验观察到的社会异化形式,若想要检视我们生活的结构与质量,就必须聚集于我们的时间模式”[2]。当前,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获知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社会性中介[3],其新闻生产实践时间性结构变迁也呈现出与社会时间结构相呼应的“加速”特征,使新闻实践陷入“加速逻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直观的“新闻异化”问题。

2022年3月21日,东航搭载132人的客机MU5735在广西梧州藤县坠毁。在此次事故报道初期,部分新闻媒体进行了不合时宜的新闻生产实践,“新闻加速”现象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而加速过程中激烈的新闻伦理争议,也使新闻的“异化”进一步凸显。目前,针对“新闻异化”,鲜少有人从新闻时间性视角去关注其背后的“加速逻辑”,为厘清“新闻加速”与“新闻异化”的内在联系,理解加速社会中的“新闻异化”,本文援引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具体分析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加速”与“新闻异化”现象,探讨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加速”造成异化问题的同时,也对新闻从业者在整个加速背景下面临的工作困境给予观照。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加速

(一)新闻加速。灾难事故中为消除公众对未知灾情的恐慌情绪,新闻媒体需要第一时间打开信息渠道,提供关键信息,因而灾难新闻报道本身便具备了很强的“即时性”诉求。在社会加速背景下,这种“即时性”诉求被不断放大,新闻从业者陷入对“新闻速度”的盲目追求,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加速逻辑”就此凸显。

1.新闻信息的提前预置。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即时性”成就神话地位,信息的提前预置成为“新闻加速”的首要特征,而灾难新闻报道离不开伤亡信息的表述,因此“死亡告知”提前成为灾难新闻报道的显性加速表征。受限于事故现场的搜救进度以及主流媒体本身的责任担当,传统媒体在此类报道中一般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即未经核实绝不妄下“死亡定论”。而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生产主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官方主流媒体,新媒体大量涌现并在网络舆论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互联网链接下信息的“易得性”、内容传达的“瞬时性”使新媒体得以介入灾难新闻报道,加之新媒体与主流媒体本身运作逻辑不同,其在受灾人员报道方面并无太大忌讳,最终导致灾难事件还未明晰、官方还未通报伤亡名单时,已有媒体联系到受灾者家属进行采访报道,告知家属其亲人的死亡事实。同时,相关受灾人物的报道也随即充斥网络,在其塑造的信息环境下,受难者的“死亡告知”被加速提前。

东航飞行事故中,在官方全力报道现场搜救进展、公众仍寄希望于奇迹发生之际,失事飞机上的相关人物生平报道已然成为舆论的热点。《人物》在事故发生不到24小时内便产出相关报道《MU5735航班上的人们》,字里行间透露出“航班上人员已然陨难”的信息,“媒体不是下‘墓志铭’的人,我们应该等待官方的结果,再等等生命的奇迹”等类似评论表达出一部分读者对死亡信息提前预置的不满。同时,在《人物》报道中有一句话“我们先后联络了她的学弟、老师,大家在听到她在飞机上的消息后,惊愕又难过”,很明显,记者在相关亲属并不知情的状态下,对其进行了“死亡告知”。诚然,并无相关规定限制遇难消息要由官方来第一时间通知亲属,但在飞机失事后不到一天,媒体便匆忙对家属进行“死亡告知”,无疑给亲属带来了情绪上的巨大冲击;同时,之于公众,媒体提前的“死亡告知”无疑会引发公众的种种质疑,媒体的公信力也会丧失。

2.新闻播发密度急剧增加。罗萨将“加速”定义为“单位时间当中,事件数量的增加”[4],放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其“加速”则可概括为“单位时间内,新闻播发的数量增加”,即新闻的播发密度急剧增长,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播发密度的剧增则可具体体现为新闻周期的缩短与新闻内容的剧增。

对新闻记者而言,所有工作应在特定新闻周期内完成[5],而在加速的新闻业中,固定新闻周期已不复存在,尤其在本身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灾难事故报道中,记者只能不停地与时间赛跑,搜集并生产相关内容,新闻周期被尽可能地缩减。知微数据显示,3月21日,飞机失事第一天,网上相关舆情达到峰值,随后呈现缓慢下滑趋势,不难看出,虽然并没有人为新闻周期设定时限,但所有从业者又都有着一个明确的认知——新闻生产、发布越快越好。同时,新闻周期的缩减也并不意味着生产完一轮产品后新闻记者就能有所喘息,媒体间巨大的竞争压力使记者工作模式转向Starkman提出的“仓鼠轮”(hamster wheel)模式[6]。在灾难事故热度未过之前,新闻记者只能无休止地进行相关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发布,新闻周期的缩短恰恰为单位时间内更多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可能。为在短时间内进行海量的内容生产,新闻“模仿”现象也渐渐变成了新闻记者投机取巧的一种方式,进而导致新闻数量虽有所增长,新闻同质化现象却日趋严重。

3.新闻故事的提前入场。加速背景下,新闻从业者陷入“快节奏赶工”的境地,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体现为新闻产品故事化的提前。灾难新闻报道中,准确的事故信息才是公众急需获悉的重要内容,因此报道初期,媒体更需聚焦事故现场的关键信息报道。而今“新闻加速”为从业者带来主观上的时间压力,推动了从业者工作节奏的变速以及媒体间的竞争,故事化报道因容易引发公众共情,带来竞争优势,因而被提前搬上日程。

关于人物生命故事的书写,笔者向来认为是有必要的,它将冰冷的伤亡数据外化成鲜活的人物故事,引发公众共情的同时,帮助公众构建公共记忆。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在东航飞机失事报道中的一篇《我愿意讲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飞机上,还有1岁半的外甥女》,用质朴而真实的话语讲述着受灾者生前的故事,为公众还原家属内心世界最真实的独白,让公众看到灾难事故中鲜活个体生命的同时,也领会到当下生活的弥足珍贵。正如《新闻的骚动》中所言,“新闻中呈现的所有灾难事件应该被定格,以便赋予我们最大的勇气,去抵御人性中混乱的成分”[7]。灾难事故中的“人的故事”应当被记录,让遇难者以这种方式被铭记,也给予后世警醒。

然而,“新闻加速”下人物故事的生产发布节点大幅提前,使事故初期媒体就开始着手人物故事报道,很大程度对还处在悲伤情绪中的家属来说是一种侵扰。诸如上文提及的《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新闻记者在不到24小时内,就完成了对亲友的采访以及人物故事的生产与发布,报道一经发表便聚攒了很高的热度,引爆了舆论话题,但也被质疑“不合时宜”“吃人血馒头”。在如今灾难新闻报道全面加速的过程中,就如网友留言所说“现实里,就算《人物》现在不发,也会有别的媒体发,到时候依旧会被刷屏”一样,灾难新闻故事化的提前已然势不可挡,我们不否认公众需要这样的新闻故事来重新审视这场灾难,但新闻故事的提前入场带来的伦理问题争议值得我们反思。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异化”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中,罗萨援引了德国学者拉埃尔·耶基(Rahel Jaeggi)对异化的定义,即“缺乏关系的关系”,且认为“加速”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因为它打破了人们习惯性的节奏,为了跟上社会步伐,人只能自我沉沦于加速节奏的浪潮中,从而缺乏与整个世界和他人的相互呼应[8]。置于新闻业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加速”提供了条件,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在加速环境下感知到的主观时间压力以及同行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助推“新闻加速”的运作。在封闭的加速循环中,新闻从业者遵循“加速逻辑”进行所谓的“高速新闻”生产,却忽视了与公众之间的价值共鸣建设,正如“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部分新闻媒体为求新闻速度而产出的相关报道,引起广大网友质疑,甚至导致了后续学界与业界之间关于“新闻速度”“新闻伦理”相关议题的争议。

(一)新闻伦理让渡新闻时效。时间压力会对新闻品质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新闻媒体向公众提供信息并服务于民主的能力[9],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时间压力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新闻伦理让渡新闻时效,媒体公信力持续走低。灾难新闻报道总与人的生死密切相关,因而其间的伦理问题向来是生产实践过程中被关注并回避的重点,也是新闻的底线,而加速社会下的时间压力促使从业者每时每刻都在与时间赛跑,被缩短的新闻周期使从业者把全部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新闻的选题、采访与生产上,人性底线该如何把握成为从业者有心考虑而无力深入思考的议题。诸如《人物》对东航飞行事故的报道,事发当日记者就广泛联系亲友,挖掘失联者背后的故事,其间可能有二次伤害、消费他人痛苦之嫌;聚焦灾难中的相关人物故事叙述,起底他人生活与工作细节,一定程度涉及失联者相关隐私;主观创作元素过多,有违背新闻事实强行煽情的动机。《人物》在这次东航飞机失事报道中显然未能寻找到新闻“时效”与“伦理”之间的平衡点,最终删稿。古往今来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伦理界限一直被争论不休,新闻媒体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争端,在加速的新闻业中,“速度”成为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核心生产传播逻辑,原本就难以把控的伦理界限便更有了被光明正大边缘化的理由,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伦理争议也将伴随着新闻的加速愈演愈烈。

(二)节奏赶工消磨职业理想。新闻的异化离不开其主体——新闻从业者的异化。在“新闻加速”机制的推动下,新闻记者陷入时间竞速下的快节奏赶工,巨大的时间压力与长久以来低质量的内容生产消磨着从业者的职业理想与热情,使其表现出罗萨口中的行动异化状态,即“我们所做之事(即便是我们自愿做的事)并不是我们真的想做的事的状态”,而这一异化的产生源自社会的竞争与加速[10]。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间剧增的竞争压力与新闻周期的整体加速无疑促使着新闻记者逐步走向这种异化状态,在“加速逻辑”的作用下,“新闻速度”成为衡量灾难报道能否成功的首要准则,而为适应加速时代的新闻生存法则,记者有时即使明知报道中伦理问题的考量有所欠缺,抑或是此篇报道发布节点不合适,但依旧会为了赶热度而选择继续生产发布。在重大灾难事故报道中,长期被“生存法则”禁锢的新闻记者渐渐失去了为公众搭建有效信息渠道、担起社会责任的初心,也慢慢磨平了职业理想。

(三)新闻故事遮蔽新闻事实。于灾难事故而言,其报道初期议程设置的重点应为新闻事实,而非新闻故事。加速背景下灾难新闻报道提前走向故事化,尽管其表现手法容易引发观者共情、为新闻媒体带来竞争优势,但新闻故事的提前入场容易导致原有信息环境的颠覆,伴随新闻故事而来的流量与热度吸引着更多的媒体机构进行模仿,越来越多的新闻故事被加速建构出来,新闻报道的焦点由事实转向故事。如东航飞行事故持续发酵之际抖音上热度很高的“蝴蝶结女孩”,媒体借助几张聊天记录以及对其男友的简单采访,为公众勾勒出双向奔赴的爱情景象,灾难事故背后幸福的被摧毁往往最能击溃围观者的心防,一时间此条视频火速占据抖音热榜。灾难事故中新闻故事所获得的流量与热度达到了事实告知类报道所无法匹及的高度,分走了公众对灾难事故本身所涉相关要素的关注,事故原因、救援以及相关信息辟谣等帮助公众了解真相的信息成为公众品鉴完、探讨完新闻故事后顺带关注的次要话题,故事化软文的提前入场带来报道的失偏已成为目前灾难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显著问题。

结  语

在社会加速的宏观背景下,媒介技术发展在加速、媒体机构运作在加速、新闻从业者工作节奏在加速,这是新闻业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而灾难新闻报道作为特殊性较强的一类报道,其间呈现出的加速现象以及背后导致的异化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同时,加速逻辑驱使下,新闻从业者“职业理想”的黯然离场也值得我们重视。如何缓解新闻记者的主观时间压力,让新闻记者诠释好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时间性与价值性的平衡成了新闻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媒体适当减速,在既有增长逻辑下抛弃灾难新闻报道的病态加速,或为解决其间异化问题的有效指引。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侯燕婷,冯锐.灾难报道中的“新闻加速”与“新闻异化”——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为例[J].青年记者,2022(13):51-53.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