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美文:又到洋芋飘香时

作者:杨洪霞

清晨,天刚放亮,老家一座座面包似的山头在一阵阵汽车的鸣笛声中醒来。村口的洋芋基地里,几辆大小货车刚一停稳,村民们就争先恐后地把装在麻袋过好称的洋芋往车上装。

个头大的、长的匀称的洋芋被运到了村子以外的超市、学校,个头小的、长得歪瓜裂枣的洋芋都被留了下来,被运到村里的洋芋粉加工厂。

洋芋书面语叫马铃薯或土豆,我们老家叫洋芋。虽然相貌平平,却养育了老家的一方人。

 老家在湖北大梁上的坎子山村,曾经与所有的贫困山村一样,基础薄弱,条件差,发展能力弱。守着重重大山,村民们祖祖辈辈陷于贫穷的泥沼,挣不脱,逃不过。但是,老家有着悠久的洋芋种植历史。

优良的气候、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使老家种植的洋芋品质好、产量高。

“瓜菜半年粮”是老家流传的谚语。小时候老家的人们是用南瓜、洋芋、苞菜、萝卜填饱肚子的。

石窝窝土地是老家人的命根子,每年春季天气暖和了,老家的人们就开始煨火粪,准备种洋芋,点包谷。从山坡上刨来树叶子和杂草,点着烧旺后盖上很厚实的一层黄土,煨一天一夜后,一堆堆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有机肥料就产生了。

在我还未上小学时,母亲经常带我去生产队的坡地种洋芋,那时种洋芋一般是三个人一个小组,一个人挖窝盖粪,一个人撂籽撂粪,一个人专门给撂籽撂粪的人供粪。

母亲的工作是撂籽撂粪,她腰间一边挂着一个装粪的大背篮,一边挂着一个装洋芋种的小提篮。母亲手脚麻利,总是在挖窝的人刚刨出一个老碗大的窝时,她右手就往窝里丢进了一颗种子,左手迅速地舀出一碗粪盖住了种子,挖窝的人还不等眨眼,就掩上了土,另一个窝子又挖了出来。

母亲的音色好,是生产大队里宣传队的主力军,为了提高大家劳动的干劲儿,母亲便一边忙碌一边唱歌:

公社是棵常青藤

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

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越甜

藤儿越壮瓜越大

……

每天伴随着山歌声,不到三天时间老家的山坡上到处种满了大片小片的洋芋。过了端午节之后,种的早一些的洋芋就可以挖出来尝鲜儿了,每家每户分上上百斤,当成口粮。从此,我家的饭菜就是以洋芋为主。

那时,老家都烧着土坯柴火灶,架着大铁锅。每天早晨,村庄上空炊烟袅袅,家家户户煮洋芋和包谷糊。把洋芋切半或整个儿加水烧开,煮到七分熟时,搅拌包谷面,抓紧时间搅拌多次,等闻到玉米和洋芋的香气时,再炒上老家的泡苞菜、洋芋丝、臭豆鼓,这时整个屋子各种美味都释放出不同的香气,随风弥漫飘溢。

老家一个石窝放一锄子土,就是一个金窝银窝,土里刨出的洋芋就是金蛋银蛋。圆的,扁圆的,饱满圆润光洁,像鹅卵石;生芽眼凹下去的地方,如少女的眸,巧巧的,亮亮的,青青的,涩涩的,惹人喜爱。

红皮的瓷实,黄皮的干面,紫皮的沙瓤。老家种的大多是产量高的黄皮洋芋,容易熟透,可当主食。红皮洋芋皮薄好切,多用来炒菜。紫皮洋芋有糯感,个儿小,产量底。

 小的时候家里穷,大人娃娃穿不起袜子,大山里风大,冬季里刮西北风,脚就皴裂,血口子张得像娃娃的嘴,走路疼得直拧巴。母亲就在灶洞、炕洞的红火灰里埋上几颗洋芋,煨熟了就拿出来。清崭、熏香、热腾腾的味道飘散在茅草屋的空气里,惹得我心潮澎湃,眼馋口馋。

母亲不急,把烤熟的洋芋搁在土瓷黑碗里。慢慢地把多半块洋芋剥皮,掰碎,捣烂,弄成洋芋泥,撕下一角旧布片,裹上洋芋泥,刷一下摁在脚皴裂的口子上,第二天裂口就合拢了。剩下的小半块,母亲就塞进我大张的嘴巴里,热气和香气穿透全身。

冬季里的餐桌上主食还是洋芋,但是花样比以往要多,因为母亲冬闲不出去劳作,就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洋芋美食。

 母亲是个过日子的能手,她会用有限的食材做出足够我们全家吃饱的美味,而洋芋就是她最常烹调的食材:炒洋芋片,炒洋芋丝,蒸干洋芋,煮洋芋条,炕洋芋馍,洋芋搅团、洋芋鱼鱼、洋芋粉饺子……

记得有一次,母亲做洋芋粉饺子,做得很细致,我看得很用心。只见母亲把小的洋芋洗干净,磨碎,过粉,然后用温水和粉,把小葱鸡蛋白米饭炒香做馅,包出白胖胖的洋芋粉饺子,在锅里沸水里煮熟后就变成了一个个晶莹剔透水晶团,团里面的馅儿好看极了,红的辣椒、绿的小葱、黄的鸡蛋、白的米饭,香喷喷的,就像艺术品一样。因为用料较多,做起来麻烦,母亲不常做,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才做一回。

我们兄妹每天早上吃饱饭后要去上学,因为学校离家远,中午不回家,就用纸包几个洋芋装到书包里,等课间休息的时候拿出来吃,没有热水,有时噎得直咳嗽。

下午放学回家,母亲照例用洋芋丝和上少许面,做成洋芋丝饼。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家里的农活是爷爷和母亲做,爷爷平时要做力气活,所以母亲就变着方儿地用洋芋给爷爷做饭吃。每次吃饭有菜没菜,只要爷爷没有回来,我们再饿也不会提前开饭。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老家种植洋芋的气势高涨,村里号召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了多种几窝洋芋,爷爷到处开荒捡地,在石窝里挖出很多地。到了盛夏以后,就是洋芋收获的季节,挂坡地、洼地、石地里到处都是挖洋芋的情景。

勤劳的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撅头一撅头地把那一坡一洼一窝的洋芋从土地里挖出来,装在背篓里,背到家里凉干湿气,到了冬季,在地里挖几个大坑用茅草盖上藏起来,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到集镇上去卖。

后来几年,老家户户通了水泥路,村民洋芋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家家户户都有了各种电器。小型家用粉碎机早已代替了石磨,每到秋季洋芋归仓后,大洋芋冬藏或销售,小洋芋加工洋芋粉。

每次加工洋芋粉除了粉碎机以外,还得准备大小盆子、水桶、篮子、粗布袋、油布、晒席,然后淘洗、粉碎、洗浆、沉淀、晾晒,到了冬季才可加工粉条,工序繁多,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实在难以制粉,小洋芋只能喂牲口。

老家的村支部书记魏登殿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连任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说老家在党的各项好政策的扶持下,田间地头修到了机耕路。村里瞄准产业发展,从产业选择,到产业扶持,再到产业成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

党的十八大以后,洋芋依然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他依旧瞄准脚下的“石窝窝”土地,以“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种植洋芋1500多亩,为了减轻村民的加工负担,村里在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建成了一家洋芋粉加工厂,成立了坎子山蔬菜种植和养殖合作社,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抱团种植羊芋、包谷、蔬菜和发展养殖业。

现在每年老家的洋芋不等种下地,就被签订了销售合同。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小车辆直接开到地边儿,挖出来的洋芋不等回家就全部卖完。

如今,老家俨然是一个天然的旅游圣地,高山洋芋、高山包谷、高山蔬菜基地,随处可见忙碌的产业工人,来来往往的游客。村民一边工作一边唱着他们随口改编的歌《社员都是向阳花》:

合作社是个红太阳

村民都是向阳花

花儿朝阳开

花朵磨盘大

不怕风吹和雨打

我们永远不离开它

   

共产党的阳光照万家

千家万户志气大

家家爱国家

人人听党话

幸福的种子发了芽

幸福的种子结了果

谁能想到,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困之地的老家不再让人“割愁肠”,满目“客舍青青产业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