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朱高炽:呕心沥血,接下父祖的基业,为子孙稳固近三百年江山

"

热播的历史剧《大明风华》虽然槽点很多,但是绝对力压隔壁"爸爸再爱我一次"的《鹤唳华亭》,把天家为了皇位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演绎成了相亲相爱的明朝一家人,那几分的烟火气让人觉得自在。

在如今服装、道具、民俗都特别考究、还原的古装剧中,这样别开生面的剧情,确实也引人入胜,毕竟,皇家也有亲情啊,特别还是朱棣这一家几口,往上秉承了朱元璋出身底层社会的地气,之后又共同经历了靖难造反的惊天事业。


从目前剧情来看,神探狄仁杰梁冠华老师扮演的太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虽然平时装怂,唯唯诺诺,但是从他为了保儿子而不惜和老爹朱棣说出要造反的话,大家就知道了,原来他一直在扮猪吃老虎。而真实历史上朱高炽的表现,更让人折节佩服。

朱高炽活了四十七岁,从明朝男性平均寿命四十六岁,古代皇帝平均寿命四十岁来看,他绝对够本了,并且虽然只当了不到十个月的皇帝,他被上庙号为"仁宗","为人君,止于仁",也已经是到达了太平君王的顶峰。


在明初的皇室里,优秀成长

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爹是十八岁的皇四子燕王朱棣,他妈是十六岁的徐达长女徐妙云"女诸生",不得不说古代结婚生子的年纪真小,现在十六七八岁,都还在学校里茁壮成长呢。朱高炽是嫡长子,这个在十分注重宗族礼法的明朝,就给了他一道效力巨大的护身符。因此顺理成章,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册立为燕王世子,明确了他朱棣一系继承人的身份。并且,他自幼聪慧,文武双全,并不是一出场就是大家认为身材肥胖、老实可欺的样子。

朱高炽"自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在才女妈妈的悉心教导下,特别喜欢读书,"书册翰墨不去手",当然在猛人爸爸的影响下,他的原来也是有武力值的,箭术相当不错,"发无不中"。也正因为爱好读书,养成了他低调谦和,喜静不动,仁厚儒雅的性格。

当时朱元璋也非常注重对自己后代的培养,毕竟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肯定要让后代们都过上好日子。朱高炽小时候在朱元璋心里也十分得宠,多次夸奖朱高炽"孙有人君之度哉"。

有一次朱元璋考校朱高炽,问他:"尧九年之水,汤七年之旱,百姓奚所恃",意思就是上古尧帝在位时,天下连续九年遭遇水灾,商朝成汤在位时,天下连续七年遭遇旱灾,当时的老百姓依靠什么呢?朱高炽十分聪慧,回答道:"恃圣人有恤民之政耳!",他们依靠的是圣王宽仁爱民的为政之道啊。很小的朱高炽就知道了,宽仁爱民是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宝,并且他也一直在身体力行。

朱元璋为了锻炼众多朱家第三代的能力,就把他们派过去检阅皇城四门的卫士,可是每一次朱高炽都是最后一个回来汇报情况。朱元璋诧异不已,找机会就问了朱高炽,朱高炽的回答再一次打动了这位农民帝王的心,他说:"寒甚,士方食",清晨霜重天气凉,我过去的时候又赶上卫士们的早饭点,我都是等他们吃完早餐之后再开始检阅,因此回来的就晚了。朱元璋一听,大加赞扬,"能体恤下人是吾心也"。

别看朱高炽仁厚,并且长大之后身材走样荒废了武艺,但是有那么会打仗的爸爸弟弟,他自然也不是什么软柿子,在靖难之中,朱棣带着俩小儿子在外面攻城略地,把老大朱高炽留下守家,也能看到朱高炽在战场上有一定能力,靖难中的北平保卫战就证明了这一点。

靖难之役起,朱棣率军奔袭大宁,朝廷派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围攻北京,城中兵少,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候朱高炽在他母亲将门虎女徐王妃的指导下,调整部署,固守待援,集中兵力坚决守城,并利用天气在城墙上泼水结冰,硬是坚持了两个月,最后朱棣回援,内外夹击,大败李景隆。


把家族抢来的皇位,变成职业

朱高炽是明朝第三代、第四位皇帝,他继位时,大明开国不过五十六年,开国加上靖难的血雨腥风仍未远去,他坐的皇位,是他爷爷朱元璋强从元朝手里夺来,是他爸爸朱棣从他堂哥朱允炆手里抢来,加上他那两个虎视眈眈的好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皇位虽然不至于烫屁股,但是朱高炽能顺利坐上这个位置,并且开创"仁宣之治",就足矣证明他有着过人的政治智慧。


监国太子,奠定帝业根基

朱高炽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子,他的权势虽然不能和自己的大伯朱标比,但是也是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朱棣成功靖难和开创一代帝业打造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后方,并且,朱高炽通过监国理政,不但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治国才干,也是弥补了老爹朱棣的暴戾之气,以仁爱调和天下。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太子朱高炽前后六次监国,计九年八个月,短有四个月,长则八年,朱棣醉心于沙场征战,统治的大半时间基本都是太子理政,并且他给了朱高炽极大的权力,"惟文武拜,四夷贡,边境调发,上请行左,余常务不必启闻",意思就是除了官员任免、藩国朝贡和军队调动之外,其他的事都由朱高炽决断。他监国期间,《明史》给的评价是"朝无废事",不仅有力保障了朱棣远征以及既定的下西洋、修《永乐大典》等彪炳千秋的功业,也把天下打理的很稳定,"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仁政治国,开创盛世气象

等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正式即位,次年改元洪熙。

虽然继承地是父祖的基业,但是情况已经不容乐观。一是君臣矛盾加深,前面朱元璋借胡蓝两案大肆屠戮功臣,"元功宿将相继尽矣",后面朱棣靖难之时迫害建文旧臣,并且他性格暴戾,官员动辄得咎,总的来说,就是老朱家的人不好伺候;二是国内矛盾加剧,当时交趾用兵、迁国都、下西洋,国内经济已经接近崩溃边缘,"内外俱疲"。因此,整个国家就迫切地需要一位宽仁爱民的帝王。


朱高炽即位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把国家从开拓进取的状态调整为建设发展。这符合当时明朝实际需要和整体环境,因为"好战必亡",并且当时明朝的统治区域也已经达到了中国传统王朝所能控制的极限。

首先调整积极进攻的对外政策,以巩固现有疆域为指导,不再发动大规模远征。北方采取守势,以精兵强将布防,南方交趾也以维持现状为主,但是用人失当导致后来交趾复叛。同时停止下西洋,虽然从长远来看,阻挡了中华民族继续走向海洋,但是在没有调整朝贡模式的前提下,下西洋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实际需要,耗费太大,得不偿失,如果不及时停止,明朝估计也和元朝一样,断无百年之运。

其次是以宽治民、以仁行政,缓和阶级矛盾。当时天下天灾四起,徭役又重,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是十室九空,民生凋敝。朱高炽就多次下令赈济灾民、免除劳役,积极恢复民生,并且免除四方进贡摊派,把进贡皇家的器物从免费征收改为等价购买,堪为仁政。还平反冤狱,减轻刑罚,废除了宫刑,把因建文获罪的大臣都赦免了,放还他们的妻子儿女和田地财产,禁止对犯人滥用刑罚和连坐,使得天下能够休养生息。

还有就是改革政治模式,加强阁权、裁撤冗官。原来内阁学士只是皇帝秘书,虽然逐步成为参与机要的近臣,但地位还是没有制度化确认,朱高炽即位后,阁臣大学生本职虽然仍是正五品,但是都加官至尚书、侍郎,并授予公卿之衔,把内阁定性成为了辅助帝王决策的机构。

就任性了一次,最后也是唯一一次

按理说,朱高炽也算是百官拥戴的明君,虽然当了二十年太子,但年纪也不大,正是继承父祖遗志,把明朝推向更高巅峰的大好时机,从剧本来看,他还不到退场的时候。但是,他就这么走了,还是众说纷纭的离奇驾崩。


他的死因,正史毫无记载,这就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事,《明仁宗实录》和《明史·仁宗纪》对此只字不提,并且他死前三天在加班加的昏天暗地,突然就"不豫",而后"崩于钦安殿",这背后肯定有事。

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朱高炽的死因有两条:

一是盛怒引发身体疾病而亡。因为他死前,大臣李时勉上奏劝谏他,"节民力,谨嗜欲,勤政事,务正学",这四件事,在朱高炽看来,自己已经做的还不错了,你还这样批判我,因此暴怒,老实人是好欺负,但再老实的帝王也不能任人置喙,朱高炽当即命御前侍卫用大金锤子锤他,当时差点把李时勉干死。并且朱高炽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对户部尚书夏原吉说,"时勉廷辱我",说完就挂了。本来朱高炽身体就很肥胖,从现在医学的角度讲,并发症肯定不少,因此加上生这么大的气,很大可能就是这样被气死了。我个人也是比较倾向于这一种可能。

二是用金石之方吃错了药。传言朱高炽即位之后,感觉自己终于当老大了,就纵欲过度,导致自己得了"阴症",突然就有心无力了,这怎么能行,有病就得吃药啊,但是当时又没这类药,导致一些江湖术士趁机而入,搞了些骗人的把戏,把朱高炽整中毒了,最后不治身亡。

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是承上启下,明朝从他开始转折,把重心放到了治理天下、发展民生上,因此大明三百年基业,他功不可没,"仁宗"的庙号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明史》说:使天假之年,涵濡修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