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助推王一博新歌首日破3000万!疯狂追星的背后是自我价值缺失

"

今天浏览资讯时看到一条新闻,说12月30日中午12点,王一博个人第三支单曲《无感》上线网易云音乐,上线20分钟销量超600万张,10小时48分钟销量超1000万张,总销售额超3000万元,成为销量最快破千万的数字单曲!

对于我这个一向对歌坛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当时我一看到这个消息比较懵。

王一博是谁?

我是真不知道,而且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个名字。粉丝们不要喷我,我是真不知道,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

上一次我对歌曲销量有所认识还是几个月前的周杰伦歌曲销量,好像也是破了几千万,上了新闻。因为我对歌曲一向不怎么关注,所以具体数据也不记得,只是当时感叹现在真是知识经济了,歌手赚钱是真容易了。

于是看到王一博这个新闻,我不由得联想:难道我们国家又出了一个实力派歌手?

所以我想搜下这个歌听听,但是一看还要付费3元钱?

我犹豫了,没办法,穷啊!于是我决定先看下大家评论再决定是不是付费。

结果一搜才发现,原来这是又是一次粉丝的疯狂买单行为。

粉丝们在新歌出来后迅速的把豆瓣评分刷到接近10分。10分是啥意思大家可能没意识,超过9分就是神曲了,像黄霑的《沧海一声笑》9.1分、李宗盛的《山丘》9.5分。知道10分啥意思了不?王一博的实力肯定达不到10分的程度,要是有这实力不早就出名了?显然这10分是粉丝们刷的。豆瓣也很快发现了粉丝们的疯狂行为,结果豆瓣的刷分机制深夜开启,清空了同一时间集中大量刷高分的新号,最后评分一度跌至最低2.0分。

其实粉丝的疯狂这两年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比如之前鹿晗跟一个邮筒合照后,迅速成了网红打卡景点,然后一群粉丝全国各地飞去排队跟邮筒合影。

还有王俊凯过生日时,全球led霸屏,甚至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上空,都有5架飞机在天空送上生日祝福18次,每次5到7分钟。

是不是狂拽酷炫吊炸天?粉丝就是这么牛,你不服也得跪下唱征服。

为什么人们喜欢追星呢?

对于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显然无法理解粉丝们的疯狂行为。不惜贷款借钱都要给自己喜欢的明星各种打榜,人家拍个邮筒你也去合影?这是正常人能干的事?因此普通人无法理解粉丝为什么会有这么不理智的疯狂行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不是一个个体行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这种疯狂的粉丝。当年迈克杰逊开演唱会时,很多女粉丝因为喊的太疯狂而缺氧,导致才开场几分钟就晕倒了好几个。

所以我们今天不讨论粉丝行为的对错,是不是有病,脑残,我们只分析下此类行为出现的原因。

我们可以观察下,追星的往往都是年轻人,特别是青春期的女孩子居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星的人越来越少。基本30以后追星的就很少了。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特别喜欢追星呢?其实这跟青少年的自我价值缺失有关。

人的成长是一个从全能到自信的过程。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儿童在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将来描绘了一副图景,在图景中他几乎等同于上帝。——心理学家阿德勒。

如果我们观察下孩子,我们会发现小孩子特别好胜,而且即使输了,他们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因此我们会看到孩子输不起。他们会通过耍赖、作弊等手段来保证自己赢。万一他们输了,就会又哭又闹,坚决不承认自己输。这正是因为儿童早期的全能认知在作怪,他们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

这种全能感对于人的成长有好处,可以促使孩子们勇于冒险,大胆尝试,从而尽快的使自己适应环境,保证自己生存下来。假如孩子失去了这种全能认知,他们什么都不敢做、不敢尝试,那么他们怎么能快速的接收新的知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早期的全能认知对于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

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接触到的人和物越来越多,相互之间对比竞争的加剧,这种全能会感逐渐丧失。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会特别敏感,他们能清楚的意识到身上的那些缺点,比如身材矮小、脸上长个雀斑、皮肤黝黑等等,因此孩子会对自我评价特别低。

根据2002年来自美国的Richard Robins及其同事对超过30万名的9-90岁个体的总体自尊进行的调查,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自尊都在9-20岁时有明显的下降,而后再从成年早期到65岁,又会逐渐恢复和增加。

也就是说,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是最低,会过于贬低自我价值。然后过了青春期,自我评价才又会回升。

但问题是不论任何年龄阶段,人们对于追求优秀卓越的心是不变的,都希望让自己显得厉害,从而获得别人的的尊重。不管你是在儿童时期,还是耄耋之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是卓越的,是独一无二的。那既然不能从自己身上获得这种价值感,青春期的孩子就只能借助外物来包装自己,让自己显得很优秀很突出来。

借助外物为什么非要借助明星呢?怎么不借助那些大科学家呢?

这就要怪我们媒体了。因为孩子们追星实际是在为了获得价值认可,只有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价值才算价值。你随便找一个人来说他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但别人又不知道,当然也就不认可,崇拜这样的人没有何意义?因此孩子们就只能寻找那些曝光率比较高的、而又看起来比较完美的个体了。谁的曝光率高?谁看起来更完美?当然是明星了。

因此孩子们开始追星,以此来把自己跟明星绑在一起,以此来标榜自己,好像自己也拥有那些明星的盛世美艳、绝世才华、优秀品质。这种心态其实就跟家里有一个厉害的亲戚,出去提起来,自己脸上也感觉特别有光一样。

那为什么自我评价在青春期达到最低,然后又转而开始回升了呢?也就是说为什么青春期后人们开始不追星了呢?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找到答案。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从而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而12-20岁的青年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自我认知。

虽然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打击,对自我的评价不断降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逐渐认清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知道自己什么行什么不行。所以到12-20岁,他们这个阶段就是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重新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完成角色统一性。正确认识自我后,孩子也就知道自己能力范围,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很多优点,因此自我评价又开始逐渐提升。

也就是说,12-20岁的青年对自我认知是混乱的,他们通过追星满足了自己对优秀卓越的追求。但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的认识自己,对自己形成了正确的认知,掌握了自己的优缺点,因此开始重新建立了自信,重新认可了自己。既然对于自己的自信都有了,他们也就不需要来捆绑明星来标榜自己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追求卓越的心越强烈就越可能追星,行为也就越疯狂。因为他们对于优秀的价值需求太强烈了,而自身远达不到这要求,所以他们就只能靠疯狂追星来满足。

所以,追星实际就是自我价值缺失,对自我认知不足,·自我评价过低造成的。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追星

我们分析了,孩子之所以追星是他们自我评价过低,而追求卓越的心又太强烈的导致的,简单的说就是孩子们志大才疏,追星是他们采取的一种心理补偿行为。

所以要想避免孩子追星,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孩子认清自我,使得自己的期望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对自我价值满意,从而避免追星。基于这个原则,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引导孩子:

1、降低孩子追求卓越的强烈进取心

当孩子对卓越失去了强烈的进去心后,他们自然对自我的评估就会更高。

举个例子,当孩子的目标是达到世界第一时,孩子现在的能力肯定是差很远,因此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很低,觉得自己很失败。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厉害,他们就可能追星,来补偿自己的这种不足。而如果孩子的目标是达到班里的第一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跟第一并没有差多少,因此对自我的评价就会更高,也就对自我价值更加满意,也就没有必要通过追星来补偿自己的不足。因此降低孩子追求卓越的强烈进去心,可以降低孩子的追星几率。

那父母如何降低孩子追求卓越的强烈进去心呢?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更加关注过程,教育孩子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而不是好高骛远,总想一口吃成胖子。

2、提高孩子的能力,使得孩子变得优秀

当自己比周围的人都优秀时,自然对自己也就越来越满意。所以,父母可以通过提高孩子能力的方式,让孩子对自我价值满意。

当然,谁都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但是显然这个不容易做到。让孩子全面的优秀很难,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保证让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别优秀特别突出,这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比如父母可以培养孩子一项突出的兴趣特长,让孩子参加一些大赛,拿大奖,孩子自然对自我价值就会比较满意。

当然,提高孩子的自我价值只能说可以减少孩子追星,并不能完全避免孩子追星。因为即使孩子自己的能力再强,但是他的期望值却仍会远远超过自己的的表现,那孩子依然会去追星。所以提高孩子能力是一方面,但同时还应该让孩子认清自己实力,不要好高骛远。

面对孩子追星,父母应该怎么办

虽然孩子追星是为了满足自己追求卓越的心,但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是在一种虚假的幻想,长期如此,只能让孩子对现实中的自己更不满意,容易越陷越深。因此,当孩子真的追星后,父母有必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追星,最终走出追星。

1、认可孩子的追星行为

要看到孩子追星实际是在追求卓越,如果父母否定追星,就等于在否定追求卓越,就等于在否定他们,因此父母不应该直接否定孩子的追星行为。相反,父母可以也可以搜集孩子喜欢明星的一些优秀品质、行为,用他们喜欢的明星来教育他们,这样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父母不否定孩子的追星行为,但不要过度的支持,因为追星是用幻想来满足自己,所以父母对于孩子过度的追星行为还是要进行制止的。不要像刘德华的一个疯狂粉丝杨丽娟,爸爸为了满足她的追星愿望,卖肾圆她的梦,最终跳海自杀。

2、引导孩子定位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

让孩子尽快走出追星,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孩子尽快完善自我评价,认清自己,不要好高骛远,重新建立自信。

孩子无法建立自信,归根结底还是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所以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名人传记。让孩子意识到,即使那些远比明星伟大的人物也存在很多的缺点,但这些缺点并不妨碍他们伟大。

此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第三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比如把这篇文章给孩子看,让孩子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忍不住追星,进而让孩子更好的评估自己。我相信王一博或者鹿晗等明星粉丝看到我这篇文章后,会能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追星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自我价值问题,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