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日本人记下百年前的老北京怎样过年,连老舍都感慨“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了”

北京书影.png

▲《北京风俗图谱》

【日】青木正儿 编图 ;【日】内田道夫  解说

张小钢  译注.

东方出版社出版

“过去的中国没有孩子们的世界。即使如此,孩子们也照旧玩着他们的游戏。现在的中国,孩子们的条件比大人优越。肩负着未来世界的孩子们,欢乐而健康地玩游戏,也可以说是人类的进步吧。”

“婚礼的仪式古来多有变迁,但儿孙满堂的愿望是结婚的原点。”

“古都北京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淳厚的文化,犹如暗香浮动,至今在北京依然随处可以闻到。”


>>尘封近百年后的首次出版

作者青木正儿(1887-1964)是文学博士,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历任东北大学、京都大学、山口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教授,对中国文学、戏曲和民俗均有研究。他不仅在一生中三次访问中国,还与王国维、胡适、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有着亲密的交往。青木正儿自1915年邀请画师刘延年开始绘制这些风俗图,“三易画工,阅两年而成”。青木正儿先生本意想自己补充文字阐释风俗图,但一直未能如愿,由此,一百余幅的风俗图一直封存在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1965年,内田道夫先生为此做了文字的注释,并交由平凡社首次出版。但平凡社的首印版本是黑白缩印版。1986年,平凡社出版了彩色大幅版。编著者在前言中有说道“北京是个充满色彩感的城市”,古旧之风物日日在改变,昔日的记忆便尤足珍贵。

可喜的是,这本尘封百年的图谱,近期由东方出版社翻译还原了日本1984年出品的彩色版,国内读者也可以一睹为快了。

本来,中国的风俗画所剩不多。明代的风俗画稍稍繁荣,但明版的书籍、图录稀少。到了清代,随着文人画的流行,风俗不再受到青睐。因此记录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风俗的这本图谱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资料。而北方民俗在北京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体现着北京人的独特趣味。比如二闸放法船与河灯、重阳到陶然亭登高、去琉璃厂参加厂市年节、到福隆寺观赏热闹的庙会、在夏日在什刹海赏莲等。旧的风俗从细微之处得到了改变。但是历史和传统培育出来的风俗,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消失的。残留的旧风俗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本书曾令王冶秋、老舍感慨都 “中国也没有这么全的风俗图谱了”。

>>内文赏析

厂甸年节

1.jpg

和平门外的琉璃厂俗称“厂甸”,从海王村公园到南新华街一带,古书画和古玩等市场很显眼。正月五日到十五日,是这里的火神庙的吉日,寺院内窄小,但店铺密集,店员们不停地向客人叫卖。

琉璃厂的开市,所谓厂甸的热闹是至今也可以看到的初春的风景,手拿嘎嘎地发出声响的风车和冰糖葫芦的人群连绵不断。

琉璃厂本来是做琉璃瓦的工厂之意,这一带成为聚集古书古董的文化街,经历了三个时期。元朝的世祖忽必烈刚刚统一中国时,山西潞安府赵姓男子想要赚钱,把自己的琉璃窑移至元大都,即今天北京西郊的门头沟,被称为琉璃渠村,不久就成了生产琉璃制品的官窑。明朝的成祖从永乐四年开始着手大规模营造北京的宫殿,由于宫殿建筑所用大量的琉璃瓦从远距离的门头沟运送非常不便,所以就在北京南门边的海王村建了琉璃工厂。然而,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北京的宫殿建设也告一段落,门头沟的官窑足以应付宫廷所需,所以海王村的工厂就废止了。以后的事情详见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等史料,琉璃厂进了瞻云阁这一门楼,院内有官署,院外有广大的空地,树木繁茂。过了石桥,西边的高台景观极佳。有一里左右的街上百货俱全,贩卖古董、书籍的店铺尤多。从一日到十六日是值得一游的地方,非常热闹。

2.png

▲乾隆年检的琉璃厂概略图

乾隆年间开四库馆,编纂《四库全书》一大事业发轫,这条街越发充满活力。从事《四库全书》编写工作的学者们下午一回家就拿着写着参考文献的书单去琉璃厂,搜寻所需要的书籍。书店的老板们对图书资料和版本颇为精通,堪称学者们的咨询顾问,是帮助他们研究的力量。通学斋的老板孙殿起也是从书店的学徒一步步上来的年轻人,著有《贩书偶记》《清代禁书知见录》《琉璃厂小志》等。不过其中也有看穿客人的心思、故意抬高价格贩卖伪书的书商。

清末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里,有如下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因为久慕京师琉璃厂之名,便出了客栈,漫步前去。街道虽宽,但满街上骆驼来往不绝,一刮起风,就黄尘十丈。到了琉璃厂,路旁店铺尽是些书房、笔墨、古玩等店家。走进一家叫松竹斋的纸店,里边走出一个白胡子的老者,拱着手,哈着腰道:“久违了!您一向好!里边请坐!”我不觉愣住了。一个小后生送上一支水烟筒来;老者连忙接在手里,装上烟草,然后双手递给我。接着又送上一碗茶,说“您有好两个月没请过来了”什么的。我初意进来,不过要看看,并不打算买东西。被他这么一招呼,倒不好意思空手出去了。老者拿出明朝永乐年间大内用的笺纸,说是将近五百年的古货,五分银子一张。我就买了一百张,叫他送到客栈。又走到老二酉书店,才一进门儿,店掌柜就上来套近乎,“哈哈,是甚么风把您吹来了!我算计着您总有两个月没来了。您是最用功的,看书又快,这一向买的是谁家的书,总是没请过来”。店里似乎有不少订购,我问道:“这箱子里是一部甚么书,却值得八十两银子?”那人道:“这是礼部堂官李大人买的《品花宝鉴》《肉蒲团》和《金瓶梅》。”我听了不觉一笑(概述)。

祭祀灶神

祭祀灶1_meitu_1.jpg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祀灶神,这叫“送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天是灶神升天的日子,灶神要将这家一年中的善恶功罪报告给玉皇大帝(主宰万物的道教的神)。这样就要把家里的灶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灶神的像摆在桌前,供上各种祭品。岁末的序曲首先要从十二月八日的腊八粥开始,腊八吃粥是源于佛教的法事。吴自牧的《梦粱录》里这样记载着南宋的习俗:

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院做五味粥,叫“腊八粥”,亦称“佛粥”。

由此可见,吃腊八粥由来已久。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这样记载着北宋的习俗,“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释迦牟尼的成佛日是四月八日,一说是十二月八日。也许是附会之说。腊八粥是糯米加粟米、栗子、枣、红豆等做成,吃的时候,再加上干果和白糖。

灶神在宫中、王府、官府自不待言,不问上下都要祭祀。有只供男神的,也有供灶王爷、灶王奶奶夫妇的。本来是五祭之一,也有祭祀火神祝融之说,也许是把火视为神圣信仰的起源吧。

此时街上出现卖灶糖的,灶糖供在神前,涂抹在画像灶神的嘴上,好让灶神在天上报告时美言几句。

祭祀灶神2_meitu_2.jpg

另外,还有供买路钱的纸钱、神马的水和粮草。在天上报告完了的灶神,由此被告知那一家第二年的吉凶祸福,在大年三十的半夜回到家里。这就是正月的“接神”(请参照第11页“接神爆竹”)的仪式。因此接神和送灶受到重视。把正月称作“大年”,与此相对,把二十三日称作“小年”。小年这天也放鞭炮,非常热闹。《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里有“我们还留着祭灶呢”这句话,这是“此后的报复很可怕啊”之意。祭祀结束后,取下神像,然后和阡张、纸元宝一齐烧掉。这一切结束后,就匆匆忙忙开始准备过年了,并且准备接神的时候,买好新的神像。

灶神从这天开始,一个星期不在家,所以这期间全家人没有神监视,非常放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鬼的期间的灵魂的洗涤。从前,学校放假是从十二月十九日开始的,戏院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休息,这叫“封台”。一到年底,人们就因为各种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没有闲暇去欣赏戏剧。

官府也举行“封印”的典礼,即把官印封起来,不再发行任何公文,也不再接受老百姓的诉讼,相当于日本的“用纳”。因为所有的官印是天子所授予的,所以要小心翼翼地使用和保管。在钦天监(天文台)所定的日子,全国同时举行封印典礼,时间会选在十二月十九、二十、二十一这三天里的一天。开印的时间会选在迎新的正月十九、二十、二十一这三天里的吉日,这期间的一个月左右完全停止办公。不过,为了应付紧急的事情,事先在公用纸上盖好公章,根据需要再填写有关事项。代替现在的警察的守卫们也在休假期间比较松懈,所以叫花子们的偷盗也变得猖獗起来。

接神爆竹

接神爆竹1_meitu_4.jpg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里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首先是放爆竹,正月到来,爆竹有驱除妖气、迎接吉祥之意,本来放在火里燃烧竹子,使其爆裂,发出响声,后来为火药所取代。在北方点五发“二踢脚”(点火以后先响一声升上天空,然后再响一声),然后再点“挂鞭”(大约有一百发鞭炮,挂在长竿子上,连续爆炸),然后再点上三发“二踢脚”,当场开始接神的仪式。所谓接神就是迎神的意思,迎接从天上下凡的诸神。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请参照第45页“祭祀灶神”),各家的灶神升天,报告这一年人们所做的善恶之事。元日这一天,迎接灶神和诸神从天上一起下凡。举行这个仪式是为了忘却旧岁的一切,迎接充满希望的新年。

迎接诸神的院子里,摆着供桌(接神桌),上置诸神佛的像。这些神像俗称“老佛”,一般是把众多神像印刷在纸上,重叠在一起,故称“百分”(亦称“天地爷”)。将这些神像放在桌子上,摆上贡品,点上炷香,主人身穿礼服下拜。这时将安置的老佛取下,主人将其与纸元宝一起焚烧。接神仪式结束后,接着是拜灶神,拜家庙,拜父母。神前的贡品―蜜供―是面粉做的点心,堆积成宝塔形。此外还有水果、馒头、肉等贡品。另外,彩色印刷的八仙、石榴、元宝等装饰物也一同摆上。这些装饰物―供花―年底在街头开始出售,这也是热闹的正月的景物。

沈榜的《宛署杂记》里有关于明代北京的记载:

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撤之。惟佛前则供用果麫,阡张至元宵罢,乃焚。

阡张就是在三四寸的纸的两端剪一些豁口,不要都剪,要留有余地,将其抻拉后,就可以变成连续不断的一张纸。这是神佛在天地间往返的梯子之意。而“冥钱”就是日本的六道钱的意思,在纸上印刷成钱币的形状,有的像元宝那样打几个孔,为了让死者在阴间幸福地生活,在佛前或墓前烧掉送钱,亦称“纸钱”。唐末吴融的诗(《野庙》)里唱道:

古原荒庙掩苍苔,

何处喧喧鼓笛来。

日暮鸟归人散尽,

野风吹起纸钱灰。

有关纸钱的历史,后述。装有冥钱的红袋子叫“冥钱包袱”。

封神的仪式(《中国民俗志》)

天地神、灶神迎到家后,先到家堂拜祖先之灵,然后拜父母,恭贺新年。家堂亦称家庙、祠堂、家祠等,有钱人家在宅第内或宅第外另建一栋,以作为安放祖先灵位的祠堂。穷困人家则在家中保存祖先牌位,有事时取出祭祀。正月在家堂悬挂祖先的画像、族谱等。没有家堂的人家就挂在堂屋。主人穿上礼服,带领全家人在像前跪下行三叩之礼(请参照第85页“男女揖拜请安”)。族谱是一个挂轴,按照顺序排列画着牌位,牌位上写着列祖列先的姓名。在北方,清代的功臣之家多有颇具规模的家庙。在南方,有相当门第的人家也造有颇为壮观的家庙。一族人如果有什么事情,分家、末家的人首先要参拜这里。

迎接天地诸神的接神仪式结束以后,拜四方之神,是因为这一天喜、贵、福、财的四柱神在四方的某一个方位,所以出门烧香、放爆竹、遥拜,祈望得到好运。这时就将除夕贴在门缝上的封纸撕掉,手持火把或灯笼走出门外,这叫“出行”。这一天也有特意到寺庙去朝拜的。接神、开门、出行是年初热闹的习俗。

腊月画棚

腊月画棚1_meitu_5.jpg

十二月到了祭灶神的时候,在街上架起小棚子,出售贴在屋里装饰用的画,这叫“年画”。画题是英雄豪杰的故事、美人的生活,或者是寓意福寿、劝善惩恶的内容等。

年画和门神,富有情趣的木版印刷的东西也不少,天津的杨柳青最为有名。这也是年底点缀市场的风物。供花(祭坛的饰物)、挂钱(剪纸的饰物)、花灯(装饰的提灯)、爆竹以及风筝都一起出售,使得年底的气氛更加浓厚。

腊月画棚2_meitu_6.jpg

▲富贵在眼前的喜庆构图的年画(《中国民俗志》)

正月前大扫除时,要看好日历,选择吉日。大扫除一结束,就立刻贴上崭新的木版年画。“画儿来,买画儿!”有人一边吆喝,一边扛着麦秸做的年画的目录牌子在街上走来走去。正月的年画有大家喜爱的画题,有一家人团聚过年啦,一家人忙着收获啦,财神拉着装满金砖、银锭、宝石的车到院子里啦,财神带着孩子们在金树下捡金子啦,还有根据顾客的希望在描写历史剧的画面上写上主人公的名字,等等。孩子们的房间里则贴上大胖小子嬉耍的年画。

正月的仪式在祭神和烧纸钱时,把芝麻秆三根捆成一捆,堆成一个小台子,然后点燃上面的松柏树枝,那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令人振奋。小贩在城里高声叫卖,有卖芝麻秆的,也有卖门神的,还有卖纸花的。

中国的正月,家里的佛龛或是其他地方摆满了供品,大抵是每种五盘。比如说时令水果——红苹果五盘。月饼五盘,月饼堆成塔状,上面放有面桃。蜜供五盘,源用蒙古。它是用植物油炸成的薄的长方形的点心,宽约一寸五分,长约四寸五分,将其摆成塔状,中间是空的,从上面浇上蜂蜜。塔有二三尺高。此外,点心和枣五盘,就是在方形的黄白点心上堆满枣,或者馒头五盘,这是蒸好的圆形馒头。这些都是正宗的供品,上面放着纸做的装饰品。装饰品有家喻户晓的八仙,各自拿着扇子、笛子、葫芦等法器。其他还有各种喜神,有财神、福神和寿星三位一体的,或是拿着带有金线的跳绳骑在纸元宝上的刘海仙。此外,还有石榴花,“福”字,“佛”字等。这些东西上带有插在供品上时用的针。


作者:青木正儿 ;内田道夫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