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爱恨交加的日本,你可能从没读懂过

疫情最开始的时候,日本是中国之外最让人担心的国家,但如今欧美各国的感染人数直线上升,日本仿佛已被大家忘记了。

3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记者会上表示,日本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无需宣布紧急状态。目前来看,日本人的防疫,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

防疫最理想的境界,是告诉民众不要惊慌,有症状先在家隔离,等严重再去医院——但是,由于人性的局限,当政府这样说的时候,通常会导致人们惊慌地跑到医院。

面对疫情,日本人可能是最淡定的。他们沉默,他们忍耐,他们相互信任,这就是到现在为止日本人在抗疫中表现优异的原因。

要弄懂日本为何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对他们二战后的转型了解一二。由于二战时的敌对关系,中国人对日本的兴趣,更多体现在明治维新到二战(他们是如何强大的)时期,对二战后的日本,实际上非常陌生。

2020年2月2日,东京街头,日本人普遍戴上了口罩。 /nakashi

走出《菊与刀》

从“拥抱战败”到“日本第一”

当代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除了电视剧,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无疑就是《菊与刀》了。

这本书本来是二战时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一个课题,目的是研究日本人的“国民性”,为美军和美国政府服务。

《菊与刀》处理的主题是“战争中的日本人”,本尼迪克特的一些观察影响深远,比如日本人独特的“报恩于万一”,她还提出日本是一种“耻感文化”(和基督教传统的“罪文化”相对应)。

作者: [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商务印书馆,1990-6

这本书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菊与刀》与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奠定了不少人中国人的“日本观”。

中国人最感兴趣的课题,其实是“日本人如何崛起”,尤其是它的第一次崛起。这方面,最值得看的书无疑是唐纳德·基恩的《明治天皇:1852-1912》。

这本书全方位又充满细节地讲述了日本现代化关键的几十年。明治作为一个闭关锁国几百年的国家的国王,在位期间,日本从远东的蕞尔小邦变成了世界强国,并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

该如何评价他的成就?作者说,明治天皇最大的成就也许是在位时间比较长。日本的现代化转身,背后是一整个民族的努力,明治更多是一个见证者。

作者: [美] 唐纳德·基恩 译者: 曾小楚 / 伍秋玉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18-7

基恩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日本专家,他深深喜爱日本,晚年移民日本,一直到2019年去世。/Aurelio Asiain

更值得我们探寻的,可能是日本的第二次崛起,也就是二战后,日本到底是如何在很短时间内,重新成为世界强国的。

《拥抱战败》记录的就是二战刚结束那几年发生在日本的事情,该书很像如今的“非虚构”风格,讲述了日本人在废墟上的生活,以及如何在美国的“指导下”,制定宪法。

作者: [美]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8

到1958年,美国人心中,日本还是极端落后。这一年,傅高义从哈佛拿到博士学位后,去日本从事“田野调查”。

傅高义的美国朋友建议他不要去小店里买菜,因为日本人都是用粪便施肥,没有美国的“化肥蔬菜”卫生——这个认识当然是错的。

实际上,傅高义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日本。20年后,他的《日本第一》出版,成为学术领域的超级畅销书。

副标题: 对美国的启示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谷英、张柯、丹柳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3

1958年的东京街头,前方是建设中的东京铁塔。

中国人印象中,日本是一个“没有反思”的国家,这是极不公正的。二战后,对日本侵略行为反思最到位的,是丸山真男。

1946年,他发表了论文《极端国家主义的逻辑与心理》(极端国家主义也翻译成“超国家主义”),此篇的影响力与重要性,远远超过《菊与刀》。这篇论文后来收录进《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2018年引进了中文版。

丸山真男认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最深层的原因在思想上。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建立了天皇为绝对中心的体制。天皇高于法律,从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其他人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要看和天皇的距离。

所以,日本没有发展出欧洲人的“主体性”,最终导致一种“无责任体制”,即便是东条英机这样的战犯,也认为自己没责任,是天皇的光芒照亮了他。

作者: [日] 丸山真男 译者: 陈力卫

商务印书馆,2018-3

可以说,日本在战后的崛起,始终伴随着各种角度的反思。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日本评选战后20年最有影响的20篇论文,丸山真男这篇以绝对优势排在首位,可以看出他对战后日本思想界的影响。

如果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是福泽谕吉的话,战后丸山真男通过对福泽渝吉的再阐释,成为日本再次崛起的“思想担当”。他的立场始终是“民主主义”的,这也是战后日本最重要的价值观。

日本学术界发明了一个词“丸山谕吉”,很多学者要打破“丸山谕吉神话”,证明他们成了必须迈过的大山。其实“丸山谕吉”这个词正好代表了日本崛起的两个阶段:

明治维新的“强国之路”,让日本先后战胜了大清和沙俄,但是在二战时却走向毁灭;二战后,日本最终完成一个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成为一个“正常国家”。

福泽谕吉(左)与丸山真男。

走出民族主义

到1964年奥运会的时候,日本经过20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强国,日本人想向世界展示自己已经是“正常而强大的国家”。

这种心理是非常微妙的。到底何为“正常”?

那年夏天,东京警方抓捕了不少在银座闲逛的青年,因为他们穿的是奇装异服(其实是美式常春藤风格,牛仔裤,帆布鞋)。

日本警察的普遍思想和家长差不多,认为那样穿很丢脸。他们不想让欧美国家的人看到。(《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

作者: [美] W. 大卫•马克斯 译者: 吴纬疆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7

《原宿牛仔》日文版内文配图。今天看来,这些打扮再正常不过了。

这是文化上的“自卑”。但是,日本人也想通过多拿几块金牌,证明自己已经变得强大了。

为此,日本很早就运作,让柔道成为了1964奥运会的正式项目,最终日本拿到了四枚金牌中的三枚,但他们最看重的无差别选手神永昭夫,却输给了荷兰人吉辛克。

当时全场死寂,继而是一片啜泣声。接下来的一幕意味深长:吉辛克制止了想冲进场内庆祝的荷兰伙伴,转而向神永昭夫毕恭毕敬鞠了一躬。(《创造日本:1853-1964》)这位荷兰人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英雄,因为他尊重了日本的传统。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理想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2

伊恩·布鲁玛的《创造日本》一书,把时间观察点截止到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非常独到的视角。因为体育本身,就是战争的替代品。

日本人通过办一次奥运会,满足了民族自尊心,之后就“安静了下来”。日本向英国学习足球,向美国学棒球和橄榄球,向德国学习游泳(每个学校都有游泳池),其影响远远超出运动层面。

1964年东京奥运会,是日本战后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它的现代化成果。图为火炬手坂井义则,他出生于广岛原爆当天,被认为是日本战后和平重建的代表性人物。/Keystone Press

傅高义在《日本还是第一吗》中讲的一段趣事,也能佐证日本人已经从狂热的民族主义中脱身。

1960年,美国和日本修订安保条约,有一些日本人认为这会让日本成为苏联瞄准的对象,掀起了一场反美运动。傅高义的爸爸给他打电话,让他逃回美国,担心他被日本人杀掉。

等他结束访学回美国的时候,日本的反美情绪到了顶点。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秘书James Hagerty抵达日本羽田机场,还被示威人群包围了,险些脱不了身。

傅高义一家到机场的时候,抗议者不但对他非常友好,还帮他翻过警察设置的铁丝网,帮他把3岁的儿子也递过去——日本人已经知道政治抗议和对具体生命的尊重并不矛盾。

这个相当戏剧化的场景,反映出日本当时的社会观念。到了1964年奥运会,日本人的“爱国”,已经是一种正常的公民意识了。

James Hagerty被人群包围,最终被美军直升机救出。

高信任社会的形成

一个“正常的日本”,其内核到底是什么?

傅高义认为,日本崛起的关键是学习能力。从遣唐使到明治维新,日本的进化都离不开对外部文化的系统吸收,最后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类——“求知识于世界”。

马里乌斯·詹森在他的演讲集《日本的世界观》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江户时代的医师杉田玄白(1733-1817),在明治维新前通过翻译荷兰医书,将现代医学(时称“兰学”)引入日本,最终如蝴蝶效应般撬动了日本人在思想上的文化维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日本人认为自己有一种道德责任去学习他国文化。杉田在晚年回忆录中写道,这种学习会像“洒一滴油到广阔的池水上”,之后油会扩散开来。“此路一旦打开,千百年后的医生都能够掌握真正的医学,救人济世。”

作者: 马里乌斯·詹森 译者: 柳立言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0-2

傅高义的“日本第一”论,并不是说日本拥有世界第一的经济体,而是指日本社会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世界最好的。到1970年代末期,日本制造已经对美国造成很大冲击,傅高义希望美国能向日本学习。

以人们喜欢的“日系时尚”为例,其实也完全是学习、模仿美国的产物。

二战后,美军的牛仔裤和休闲服装,在日本二手市场炒出天价,刺激日本有识之士去模仿。他们从模仿“常春藤风格”入手,开始推出自己的服装。有人为此跑到美国名校,去素描美国青年的衣着,回国后,他们推出各种穿衣指南。

日本人苦苦追寻,一直想做出和美国人一模一样的服装,最终他们成功了。等到几十年后,美国人发现日本人做的“美式”,比他们自己还“地道”,又反过来向日本学习。(《原宿牛仔:日本街头时尚五十年》)

这就是典型的“日本制造”:先是模仿,能够做到和欧美一模一样,在此基础上又有创新,形成了日式的“高级感”。

1964年的日本时尚。《日本第一》概括的日本人成功的第一个秘诀,是“集思广益”。傅高义注意到,日本人往往能够形成合力,政府、企业和个人,会发挥各自的长处。只要是看到问题所在,日本人就能精诚团结起来。

这是日本社会的核心秘密,不同思想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理查德·桑内特在《匠人》一书中注意到,丰田车间的工人,可以当面批评上司,而上司也不以为意。技术工人可以很有尊严,也可以形成工作小组来解决问题。

丰田公司崛起的时候,发明了一套“精益生产法”。生产线上,每一个工人的前面都有一根线,如果他看到自己负责的部分有问题,就可以拉一下线,整个车间的生产都将停止。

这看起来风险很大,如果有人捣乱,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但是,这种对工人的信任却促使每一个人都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工人之间可以讨论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出产的产品毫无瑕疵,可以直接投入市场。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李继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7

相比之下,福特和通用公司,则靠厚厚的合同来约束领导和工人,需要一个专门的质检部门最后检验,经常发现次品需要返工。丰田的生产效率要远远高于美国两大厂商,但是,美国同行发现,要学习丰田,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日本人才有那种信任。

日裔美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把这称为“高信任社会”。

他认为,日本传统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对儒家进行改造,强调“忠”而不是“孝”(中国则看重“孝”和“仁”)。

二战后,武士道不复存在,但这种“忠”却保存下来,变成了公司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准则。(《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郭华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1

福山认为,日本大企业奉行一种“终身雇佣制”,其实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硬性规定,而是一种“双向道德责任”——公司领导看待员工,就像看待儿子一样,甚至要操心他的婚姻大事,而典型的日本中产上班族,周末更愿意和公司同事一起玩,而不想在家陪妻子和小孩。

或许正是这种“高度信任”,让日本人更热爱工作,即便出现疫情,也不影响他们的上班热情。日本人非常守秩序,这是基于信任和责任(不要辜负别人信任),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来自军人的纪律性。

如果说二战前日本普遍存在丸山真男所说的“无责任体制”的话,现在的日本,每个普通人都很在意自己的责任——有时候甚至太过在意了点。

聊聊你最近读了什么书?

以后除了继续和大家一起读好书,

硬核读书会线上线下读书活动陆续有来~

✎本期坐馆 | 张丰

✎本期编辑 | 萧奉

图一/Simon Zhu/unsplash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