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救援是世界性难题

俄罗斯潜艇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令人联想起19年前同样发生在巴伦支海的“库尔斯克”号悲剧。瞬息万变的大海为潜艇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但也极大地增加了艇员们可能遭遇的风险。各国海军的经验教训表明,潜艇水下事故救援一直是世界性难题。

根据俄罗斯方面公开的消息,这起事故系电气故障引起,火灾释放出的有毒气体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因。通常,执行深海考察任务的都是顶尖专业人士,水下求生是他们必须通过的训练科目,潜艇也会安装专用空气供给系统,并为乘员配备应急呼吸设备。14位中高级军官遇难的事实,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此次事故的猛烈和突然。

潜艇的技术特性也是导致潜艇事故难以防范的原因之一。在贮备浮力小,活动深度大,艇上设备复杂、管道纵横、维修保养不便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航行中的潜艇一旦遭遇碰撞、触礁、操作失误、遭受攻击等意外,就容易发生严重后果。

仅就俄罗斯海军而言,其21世纪以来被公开报道的潜艇事故有多起:

2003年8月30日,“K-159”号核潜艇在被拖往船厂拆卸途中遭遇风暴沉没,艇上10人仅1人获救;

2004年11月14日,俄“K-233”号核潜艇在远东地区发生爆炸,一死两伤;

2008年11月8日,俄太平洋舰队一艘核潜艇在试航时遭遇事故,20多人死亡;

2011年11月,载有4枚核弹头的“K-84”号核潜艇在船坞中起火,险些导致核泄漏;

2018年1月,一艘“基洛”级常规潜艇在俄太平洋舰队总部符拉迪沃斯托克失火。

当然,潜艇事故并非完全无法预防。现代化潜艇大都配备了精密的声呐,用于对水面舰艇、潜艇和其他水中物体进行搜索、识别、跟踪和通信等。声呐也是艇上重要的主动安全设备,能在远距离发现障碍物,使潜艇有足够时间规避。在水下潜航时,声呐兵会及时给指挥官指示可疑威胁方位,提供避让的建议。

潜艇失事,艇上人员应立即展开救援和自救。一般来说,潜艇最可靠的自救方式是尽快浮出水面。如果实在无法上浮,则应在沉没前发出求救信息,如将救生浮标升上水面,以便通告自身方位并与救援力量联系。即便指挥舱破损而停止运作,各舱室也会按规程分头采取应急措施,控制险情发展。

在认定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外部救援的情况下,潜艇会执行水下脱险方案,组织人员浮出海面。这要求艇上指挥人员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必须处变不惊、果断决策,指挥艇员团结协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