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伊朗生战,沙特将在前线”:两国学者在和平论坛上吵了起来

记者 | 安晶

7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和平论坛中东问题讨论会上出现了颇为戏剧性的一幕:与两国在政治舞台上的对抗一样,台上沙特阿拉伯嘉宾对沙特伊朗关系的解读引发了台下伊朗学者的抗议,指责沙特试图自我粉饰。

沙特学者则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如果以色列或其他国家与伊朗开战,沙特将出现在前线。对于沙特与伊朗的矛盾,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建议双方换位思考。

周二,在地缘政治与中东稳定讨论会上,沙特费萨尔国王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研究主任阿卜杜拉王子(Prince Abdullah bin Khalid Al-Saud)与该研究中心亚洲研究的负责人苏得里(Mohammed Turki Al-Sudairi)分别就伊朗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阿卜杜拉王子表示,虽然沙特政府当年支持伊核协议,但从他个人看来,协议只是将伊朗的核问题推迟了十年。而协议的不足之处还在于将核问题与各国所担忧的安全问题分割开,比如伊朗在中东地区对代理人的支持。

随着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沙特及其盟友必须为“之后的事态做好准备”。

阿卜杜拉认为,伊朗面临很多内部问题,而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在参与地区事务之前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相比解决国内问题,伊朗采取了“冒险主义策略”,插手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和黎巴嫩事务。

作为中东的两个大国,沙特与伊朗在很多地区事务上都处于对立态势:伊朗对伊拉克政坛和社会有渗入式影响,沙特则被指责支持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在叙利亚内战中,伊朗支持阿萨德政府,沙特支持反阿萨德武装;在也门战争中,伊朗支持胡塞武装,沙特则带领联军对胡塞武装实施空袭。

但伊朗与沙特并非一直互为仇敌。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同为美国盟友的伊朗和沙特有过一段蜜月期,曾联手遏制伊拉克。就连在伊斯兰革命之后,1990年的海湾战争也让两国关系出现过缓和。

苏得里表示,教派差别——沙特为逊尼派、伊朗为什叶派;政治体制不同——沙特为王国、伊朗为共和国;结构性差别——人口多寡、石油资源,都不足以解释两国目前的敌对关系。

他认为,两国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因为对中东秩序的看法不同。而这种不同并不是来自历史,而是国际环境变化所造成的。

苏得里指出,中东秩序在过去20年内已经崩塌。崩塌的外因是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内因则是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

旧秩序崩塌后,沙特和伊朗对于如何重建中东秩序有各自的想法。

苏得里称,沙特的看法是基于与拥有强有力中央集权的国家合作,无论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为何。沙特在与各国打交道时,不寻求改变这些国家的体制,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王国,只要这些国家都掌握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手中。比如在伊拉克,沙特希望的是伊拉克能建立一个可以自己做主的政府。

对于伊朗而言,苏得里认为,伊朗在1980年代遭到了来自中东地区的一系列挑战,包括两伊战争。因此在伊朗眼中,中东地区的环境对该国安全构成了威胁,特别是当其周围出现强势的中央集权国家时。

鉴于此,根据苏得里的理解,伊朗更倾向于与政权分散的国家交往,通过与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派系建立联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正因为此,伊朗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因为此类国家会阻挠伊朗对该地区的影响力。

苏得里的这番解读引起了坐在台下的伊朗政治与国际研究所研究副主席赫提布萨达(Saeid Khatibzadeh)抗议。

赫提布萨达认为,与会嘉宾的组成应该更“多元化”,“并不只有台上的嘉宾对中东局势有自己的看法”。

赫提布萨达不满沙特学者为自己国家描绘“美好图景”,指出沙特并不是只与中央政府打交道,比如阿富汗的塔利班;在美国入侵伊拉克后试图破坏伊拉克政府;“更不用说也门,那么多平民被围困,难道只是沙特的防卫政策?”

赫提布萨达表示,沙特嘉宾所说的伊朗对中东秩序的看法“只是你们的看法,不是伊朗人的看法”,“沙特认为自己有漂亮的武器装备,跟着美国跑就能改变中东格局,这是错误的想法”。

他同时呼吁沙特与中东各国合作,与各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对于赫提布萨达的抗议, 阿卜杜拉表示了欢迎,并回应称其认同“中东没有哪一方是完全诚实的,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沙特与伊朗的争端通常也被解读为,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以及美国的影响下,两个中东大国对势力范围划分的争夺战。

就两国矛盾提出新解读的苏得里事后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虽然不知道沙特政府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但如果以色列或其他国家与伊朗发生战争,“沙特将在前线”。

对于伊朗和沙特的争端,参与会谈的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指出,邻居是不能选择的,可以选择的是跟邻居打交道的方法。

吴思科表示,两个国家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另一方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联合国和地区组织的框架下进行“换位思考”非常重要。

在美国对伊朗的策略问题上,吴思科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朝鲜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可以看出,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