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足坛上演饭圈“行为艺术”,抗议霍普只会让更多人“路转黑”

Osports16101718.jpg

无独有偶。当中国某位娱乐明星的“饭圈”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以一对多的口水仗时,遥远的德国足坛也出现了一场源自饭圈的集体行动。尽管险些令拜仁慕尼黑对霍芬海姆之战中止的挑事者们是拜仁慕尼黑的极端粉,实则是全体德国激进球迷挑战以迪特马尔·霍普为代表的资本方。

在球迷群体看来,这场行动师出有名。“50+1”政策是德国足球优良传统的最好总结,这条政策曾长期确保德国职业俱乐部不会成为资本的玩偶,既保持了运营的独立性,也成为维系其与所在社区的情感纽带。

由于对外传播的强势关系,英格兰足球往往被认为拥有最多铁杆球迷,以及球迷与俱乐部之间的最强纽带。其实,德国足球在这方面早就超过了自己的远亲。就整体而言,德甲平均上座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始终高居世界第一;就个体而言,有柏林联队数万球迷利用工余时间做义工,亲手帮助本队建起新球场的动人案例。由于“50+1”政策的存在,球迷群体的话语权得到保护,尽管他们依然无法推动自家俱乐部解雇某位主教练或买入某位球员,但法理上的象征意义足以安抚绝大部分人。

在岁月静好的时代,俱乐部与球迷的关系形成了完美的闭环:一家俱乐部成于社区,长于社区,得到几代人传承式的物质支持,用成绩来回报自家人。但当足球不可避免地进入资本时代,裂缝出现了。周边所有对手都加入军备竞赛,足球俱乐部的支出呈现几何级增长,一支球队仅仅依靠所在社区不可能取得战绩突破,进而无法获得商业成功,那么它与曾经身为自家人的球迷群体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资本时代的足球俱乐部需要更迅速地提升自己的估值,获得更快速的融资渠道,以资本为砖,砸开更高收入的大门,从而保持或提升自己对明星队员和高品质赞助商的吸引力,以此形成循环。在这个新时代的闭环中,球迷群体的地位被大大降低了,并不是说不再需要“现金奶牛”了,而是他们成了“韭菜”——割不割这波,都会有下一波产出——只要有成绩保证,只要占据足够大的市场,总有新生的球迷会填进空缺。

从格雷泽家族的曼联到阿布拉莫维奇的切尔西,从城市集团的曼城到卡塔尔国家基金的巴黎圣日耳曼,越来越多的资本直接介入足球俱乐部,改变了整个足球世界的游戏规则。成功的故事背后也有更多的失败案例,朴茨茅斯、博尔顿、马拉加乃至前两年的AC米兰,都品尝过被资本控制、被资本反噬的苦涩。

即便存在“50+1”政策,德甲也无法避免被资本侵入。迪特里希·马特席茨的奥地利红牛集团所控制的莱比锡RB队,早就算计清楚了政策漏洞,以擦边球的方式杀入德国足坛,建队11年便成为德甲的顶端球队。从2016年跻身德甲以来始终被全德球迷(甚至包括许多本地人)唾骂,一向不喜公开露面的马特席茨从不予以回应。骂声无法阻挡莱比锡RB一步步成为拜仁最大的竞争者之一,虽然上赛季球队上座率德甲垫底(90.2%),但也已经足够了。

这次对迪特马尔·霍普的攻击,更像是一场饭圈的情绪发泄,以至误伤对象。与足球世界里为球迷们所不齿的那些资本家相比,霍普更像是那些辱骂他的“保守主义球迷”。他在霍芬海姆长大,年幼时就与俱乐部有过缘分;他的投资令这家坐落在3200人村庄的球队一步步拥有了成为顶级俱乐部的一切软硬件资质,没有他的话,第七或第八级别联赛更适合这支村队;更可贵的是,霍普并未不顾一切地注资,以求球队一夜登天,他更希望球队能拥有自我造血的能力,以至于当年他决定将当家球星古斯塔夫卖给拜仁后,霍芬海姆征战德甲的首任主帅兰尼克认为球队缺乏雄心,愤而辞职(有趣的是,兰尼克此后为有野心的莱比锡RB和红牛集团供职多年)。

但在激进球迷眼里,霍普就是第一位打破“50+1”政策的破坏者,哪怕他得到这一切合理合法,并且理所应当。但对于霍普的抗议,能改变足球世界的运行新规吗?不能。这场“饭圈”的集体行为艺术,注定只会让更多人“路转黑”罢了。



作者:沈雷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来源:图片/Osports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