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200万病患、曾被朱啸虎评价数据健康 这家公司的倒闭为互联网医疗再蒙阴影

6月30日,又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青苹果健康”正式停止运营,这家曾被知名投资人朱啸虎评价为数据健康的公司,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深耕“熟人医患”帮助200万患者实现与医生的高效连接,如今也难逃倒闭噩运。

从今年初关停的“腾爱医生”,再到如今的青苹果健康,惨淡经营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正在离曾经“颠覆医疗”的伟大愿景越来越远。四年间千亿资金投向寻医问药

公开资料显示,青苹果健康成立于2013年,此时正是互联网医疗发展进程中的高光时刻,作为最后一片尚未被互联网开垦的荒地,众多创业者纷纷入局,跃跃欲试,希望渗透医院的高墙,创造新的机会和挑战。

来自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4年,互联网医疗领域融资总额从2013年的3.5亿元飙升至16.8亿元人民币,获投项目总数也增长了6倍之多。赛道内,明星企业微医、丁香园、春雨医生均获得过数千万美元融资,其中微医获投金额高达1.07亿美元。也正是在2014年,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收购中信21世纪并组建阿里健康,迈出了医药零售探索的第一步,马云更是在互联网大会上放出豪言:未来医院将颠覆传统就诊模式,未来三十年,医生将找不到工作,医院、药厂越来越少。

“在资金供给上,医疗资金供给渠道确实比以往更加多元了,一些TMT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都开始往这个行业里涌,不仅老牌投资机构有大规模、长周期的投入,也涌现出了一批黑马基金,产业资本也有不错的成绩。”清科资本合伙人、清科医疗投资合伙人喻聚蓉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即便在资本寒冬的市场环境中,医疗健康领域依然火热。其中,互联网医疗是除了生物医药、器械之外的热门领域之一,目前其用户已超过2亿,平均每年在线咨询3.1亿人次,近20%三级以上医院参与过互联网医疗合作,近48%医生使用过互联网医疗类APP。”

中电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王晓岑在复盘互联网医疗行业这一高速狂奔境况时表示,2014年~2018年,互联网医疗全行业合计投入1890个项目,大概1611亿元。其中,2015年投入548个项目,项目数比2014年增长了5倍左右,这些投资投向了大量的初创企业,仅天使轮就投了248家。

在高特佳投资集团VC业务主管合伙人王海蛟看来,四年来这千亿资金主要涌向了寻医和问药这两大细分赛道,“寻医即互联网诊疗相关业务,比较典型的如微医、好大夫等企业;问药即互联网医药电商,类似健客、国药在线这样的模式。”

寻医模式基本被证伪

创业者涌入、资本青睐加持,鼎盛时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一度扩张到近5000家,然而这一火热盛况并没有维持太久。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千余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开始陷入关停、注销的低谷。

“这类企业的接连倒闭只是寻医模式失败的缩影。”在王海蛟看来,失败的原因在于在线问诊这一业务的商业逻辑本身并不成立,“按照互联网思维,供给是无穷的,只要能够刺激需求,无限扩大供给,企业向两端要利润,商业模式就比较清晰。然而,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困境是资源的供给原本就十分稀缺,互联网用补贴等手段将受众端的需求刺激放大后,却无法解决供给端匮乏的问题。这就导致寻医这样的模式难以为继,失败也是大概率事件”。王海蛟向记者表示,直到今天,寻医模式仍然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这是多数互联网企业经营惨淡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喻聚蓉看来,最早这批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的想法有些激进了,“互联网医疗只是解决医疗问题的一个手段,不论是严肃医疗还是消费医疗,还是要看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有效解决了市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服务能否构建起完整的商业模式闭环。从这点来看,当时一些企业的口号超过了其实际服务的价值”。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事关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三个重要文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将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分为医疗核心业务和医疗非核心业务两大类。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明确了“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疗机构”两条红线。这意味着,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中广为应用的的诊疗业务受到管制,没有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也将被视为不规范。

为此,不少企业再次谋求转型,将发展眼光更多转向在线复诊、慢病管理等方面,“但这类业务到底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与社区医院相比区别和优势在哪里?需要创业者在进一步的实践中寻找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总体来说,难度很大”,王海蛟评价道。

“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是这两年行业内值得关注的现象,它与医生多点执业挂钩,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延展与公平分配、解决异地就医等方面放大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能力,未来在推进医疗公平、医疗效率提升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价值。喻聚蓉认为,“但也必须要看到,互联网医疗服务还是要与线下的诊疗相结合,系统地构建‘医疗服务+保险支付+药品及流通’模式,才能够发挥出更大作用。”

12下一页

每经记者李蕾实习记者姚亚楠每经编辑肖芮冬问药监管举棋不定

寻医模式几经波折基本被证伪,问药模式下的企业似乎日子也并不好过。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医药电商企业中多数仍处于“赔本赚吆喝”阶段。“国内药品销售中占比最大的是处方药,但处方药主要销售渠道依然牢牢掌握在医院和线下药店手中,互联网企业争夺的市场只是一些非处方药、部分个人医疗器械,份额非常小。”一位从业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相比于寻医模式,问药模式商业逻辑成立的原因在于,药品是个标准化产品,其供给是可以快速提高的,一旦需求被刺激出来,消费习惯能够养成,供应的问题能够及时跟上,企业可以向供应方要利润。”王海蛟认为。

当然,寻药模式也面临着困境。王海蛟分析道,“一是支付问题,由于我国的医保支付制度不尽完善,长期以来线上医药消费不能使用医保支付,这限制了医药电商需求的增长。今年起这一状况有所改观,医保支付首度实现接入电商平台,这对于医药电商来说是个重大利好。”

除了支付方式,令众多从业者最为忧虑的是,处方药的网络销售一直存在无合法身份的隐患,“近年来,监管层对处方药的网络销售一直在禁止和放开中摇摆,政策的不明朗让从业者左右为难”。

每经记者注意到,2014年监管机构发布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及,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这一条款被业内视为默许处方药网售的信号,吸引了大量药品企业进入电商领域。而在2017年发布的《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药品销售者为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不得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

2018年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中,均明确提出允许医疗机构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可以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线开具处方。在线开具的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

进入2019年,情况再次发生反转。今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修订草案中第58条第4款规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经营企业不得通过药品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直接销售处方药”,这一条款被视为网售处方药政策再度收紧甚至全面禁止的信号。

“处方药网络销售只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其监管的重点应该放在管制规范的制定和设立上,保障其走上正轨。比如,如何确保销售是基于真实处方、如何保证药品配送和仓储系统符合规范,而不是把关注点聚焦在这一商业形式上,因为个案和现实中的困难一刀切地关停,线下如何监管,线上就如何监管,不能有区别对待。”王海蛟这样表示。

下半场求解:明确政策技术破局

时至今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上半场竞争,以大批企业的关停为结果接近了尾声,但赛道中仍有新玩家不断加入。

对于问药模式下的企业来说,网售处方药政策的进一步明确或将成为未来布局和发展关键。但寻医模式下,企业下半场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是什么?

“根本上还是要靠技术进步。”王海蛟认为,医疗从业者的培养周期非常漫长,“假设从今年开始医生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大量的高考考生愿意报考相关专业,按照现有的培养体系,10~12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医生。所以即使在这一理想状态下,医疗从业者人数短期内仍然看不到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医疗供给短缺的问题很难得到缓解。”

“简单的连接于事无补,但更先进的技术或许能够实现规模化供给问题。”王海蛟认为,“人工智能、5G技术的落地与成熟带来了很多新机会,比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大大提升了医生的诊疗效率。5G的大带宽和低时延等特性支持高清视频、动态影像实时传输等工作,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帮助更多的患者进行远程治疗。如果能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持续保证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的规模化增长,现有寻医模式下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