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是最现实的警钟

何勇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出一则相信大多数人不愿听到的消息:“中国最大淡水鱼”长江白鲟被科学家证实已灭绝。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表示,“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看到这则新闻,感触特别多。继“长江女神”白 豚宣告功能性灭绝,如今我们又失去了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这个物种。白鲟是有着上亿年历史的远古鱼类,却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走向灭绝,这是一件应该让人深思的事情。

大多数人也许没有见过长江白鲟这类非经济鱼类,对于其保护意义,也往往停留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等抽象概念之上。其实,保护中华鲟、白鲟等稀有物种的现实价值,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它们位于长江流域生物链的顶层,其数量多寡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长江一些野生物种走向灭绝、濒临灭绝的境地,就是把我们自身推入险境。这是白 豚、长江白鲟相继宣告“功能性灭绝”为我们敲响的最现实警钟。

值得欣慰的是,这几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从云贵高原到巴山蜀水,从洞庭湖畔到江南水乡,都在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将生态理念完整内嵌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中。2020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迎来成效检验关键之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将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长江沿线各省份也拿出实招,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巩固共抓大保护的格局。比如,在2019年底前,我省已实施洞庭湖全面退捕,新修订的《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今年元旦起施行,其目标之一就是呵护湖泊湿地之绿、留住长江生态之美。

让珍稀物种不“真稀”,绝非一日之事、一时之功。改善它们的生存生长空间,让长江健康起来,进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咬定目标不放松;也要有详细的“路线图”,一锤接着一锤敲。唯其如此,方能不负美好蓝图、不负岁月韶光。

[责编:戴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