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图片验证困扰视障人士上网?互联网盲道建设首个国标或可解决

3月1日起,我国互联网盲道建设首个国家标准将开始正式实施,这或将为千万视力残疾人上网带来福音。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视力残疾人1732万(含多重残疾中视力残疾人员),这些视障人士上网,需要通过一种能将屏幕上的可读文字转化为语音的“读屏软件”。但在实际使用中,地图定位不朗读、“花式”图片验证码等问题都给这一群体的网民带来困扰。“我很期待,在标准的规范下,我们可以独立自主地使用互联网。”视障人士蔡琼卉称。

读屏软件存在图片内容无法朗读等问题

蔡琼卉是一名90后钢琴调音师,与普通人一样,她平时也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不过他们的设备里会安装一种特殊的软件(通常称为读屏软件),将屏幕上的可读文字转化为语音朗读。

在读屏软件的辅助下,他们通过操作键盘即可获取各类互联网信息服务。目前安卓和iOS两大手机操作系统,均提供了这种读屏功能(安卓系统的TalkBack,iOS系统的“旁白”),通过触摸浏览实现触屏手机的无障碍访问。

在日常体验中,蔡琼卉常常会被国内互联网的无障碍建设所困扰。例如,手机端和PC端读屏软件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朗读或未命名的标签,甚至有很多功能没有办法使用读屏软件来操作。“对视障人士的互联网体验造成了很大障碍。”蔡琼卉说,最典型的是图片验证码问题,直接导致大量视障用户无法登录以及进行后续操作。

“视障人士最需要的技术,是如何保证互联网的各类信息可以被他们感知和理解。”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卜佳俊介绍,目前绝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并不了解信息无障碍的概念,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检测产品中的信息无障碍问题并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也是目前的迫切需求。

南都记者了解到,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方便地理解、交互和利用信息。

卜佳俊介绍,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有超过40家互联网公司专门设立负责企业产品信息无障碍的部门,信息无障碍的社会关注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相关信息无障碍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的缺失,互联网公司往往各行其道,其产品的无障碍水平参差不齐。

互联网盲道建设首个国标将实施

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行的《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下称“国标”)或可改变上述现状。这是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

卜佳俊是该“国标”的牵头起草人,他已致力于信息无障碍事业12年。

卜佳俊介绍,“国标”与全球普遍采用的W3C国际标准《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2.1》同步制定,保持最大限度的兼容。同时,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国标”中还增加了国际标准所没有的“对移动应用的相关技术要求”版块。“‘国标’弥补了国际标准在互联网‘盲道’测试方法上的缺失,提升了标准的可实施性。”卜佳俊说。

在制定“国标”过程中,他带领团队,特别关注移动端网页显示、APP交互技术、HTML 5等互联网新技术给信息无障碍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通过向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国际标准化组织、用户代表(特别是视障人士代表)与技术专家的多轮意见征集与长时间的技术论证,最终完成了标准的研制工作。

对即将实行的国家标准,卜佳俊认为,其最核心的技术是“保证标准中提到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与兼容性四项原则涉及的每项技术要求都能被准确地理解、实现和检测。”

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炜说,国家标准出台后,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推动无障碍建设,为政府网站、APP率先开展示范提供了准绳,另一方面,有利于主管单位开展管理工作,为检测、监督与反馈提供了技术规范。

“从企业角度出发,一方面有利于避免互联网公司盲目建设,在研发过程中出现与用户需求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互联网公司规范研发流程,为研发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此外,还可以有效避免互联网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因为发达国家的信息无障碍强制要求而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

“作为视障人士,我觉得国家将推出的无障碍标准将会很大地改善互联网无障碍环境,比如标签未命名菜单折叠无法打开、地图定位不朗读、花样验证方式等,这些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标准的规范下能够得以解决,就能让我们独立自主地使用互联网。”蔡琼卉表示。

专家建议互联网“盲道”建设还需法律保障推动落实

互联网盲道建设首个国标如何落实?卜佳俊表示,大量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实行“国家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的运作模式,是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最有效举措,信息无障碍标准可以促使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得到最有效的贯彻,并产生最佳的预期效果。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杨飞也建议,有了国标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等,以支持其推动落实。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三章“无障碍信息交流”有多条规定政府提供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的义务。“未来应考虑在立法中规定政府网站在合理的时间内实现对残疾人无障碍的技术改造,从而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和利用政府发布的各种信息。”杨飞说。

他还建议,可以考虑借鉴美国《残疾人康复法》第508节的规定,要求政府采购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必须满足信息无障碍的标准,以此来推动企业研究和开发信息无障碍技术,实现残疾人的信息无障碍权益。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王凌皞则建议,可借助其他的非正式执行机制,比如鼓励慈善性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对不同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展开评估,以便形成社会与道义的力量来推动这一标准的落地。

视障人士上网仍面临较多技术难题

该国家标准被誉为“在互联网上铺盲道”的实质进展。不过,卜佳俊也坦言,视障人士上网仍面临较多技术难题。

例如,互联网内容如何被视障人士感知和理解,即需要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都能通过听觉通道被视障人士获取,如将图片内容念出来给盲人听等。

互联网内容如何在听觉通道有效融合和传输,即原有听觉通道信息和其他通道转换过来的信息准确、同步传输给视障人士,如无障碍电影(盲人“看”电影)需要在播放电影原声的同时播放旁白(视频信息的解释和说明语音),且两路声音不能产生混淆。

互联网内容如何与视障人士有效交互,即如何在视觉信息通道缺失的情况下让视障人士完成信息交互,如视障人士通过语音对答实现在线购物等。

“迄今为止,以上需求都还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仍需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卜佳俊说。

随着科技发展,未来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务视障人士?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成员于智称,现有的技术只是根据计算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体系,实现简单地各通道信息转换,并没有对所处理的信息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与分析。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体感等多方位,解决“难以被感知”的问题,从而帮助视障人士高效、精准地参与互联网生活。

“根据观察,能否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也事关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如今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移动终端的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加强,未来我们能更好地帮助视障人士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于智说。

实习生 马铭隆 南都记者 吴单 发自北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