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民乐,简直就是天籁

图文/陈鑫

古有焦尾流音,绕梁三日不绝;今有灯影华服,此时琴音尚在。

——题 记

传说中华文化自古多重视音乐,荀子说,音乐对人的影响很大,教育中十分要紧。“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音乐的流行可以清明自己的志趣,行为的规范可以有效与人的交集。

古人以琴为友,身居客乡的游子,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伴着“三杯两盏淡酒”“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他们把琴当成自己的挚友,官场上的不得意,心中的愁思只得说与它听。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乐器逐渐盛行,其普及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民乐。钢琴代替了扬琴,竖琴代替了古筝,小提琴代替了二胡,吉他代替了琵琶……西洋文化的引进,我们很多的传统乐器都被掩盖了其原有的光彩,当然,我不是在排斥西洋乐,只有相互学习,中西结合才是最好的,但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有人说:民乐多土啊,西洋乐才是优雅与高贵的象征。我只想说,那是因为你没有深入的去了解民乐。以古筝为例:白居易有近二十首诗提到筝,张牯在《筝》里有两句“夜风生壁柱,春水咽红弦”写出了古筝音色如水的特点。更有李端在《听筝》中写了三国的故事“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待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还有李白的《春日行》、王湾的《观筝》等。近几年,古筝作为继古琴之后的又一传统乐器,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赶超钢琴的势头,也被誉为“东方钢琴”。几天前,网络上一位在波尔多街头弹古筝的中国女子迅速走红,她演奏的不仅仅是动人的曲子,更是沉淀了230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古筝在乐器大潮中得以昂首的资本,同时亦昭示着民族文化重新得到现代人的关注。古筝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现代时尚,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努力发展这门艺术,与时俱进也是古筝持续升温的另一大原因。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弹出了自己生活的不幸,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所以弹琴亦是自己情绪的表达。二十岁,你说学琴去,弹出了一曲风雅,趁着年华正好,且将素手纤纤弄新弦,诗酒书画趁年华;三十而立,仍要学琴去,彼时的你磨去了些棱角,少了些年少轻狂,再远的路也在脚下;后来到了老来,一样学琴去,人生沉浮,世事多变迁,他人不解心中意,拟将衷肠诉瑶琴……

如今民乐的力量已经被激活,这种诗意而敦厚的艺术形式不仅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还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外眼里,民乐更多时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签,它古老、神秘、美妙,并正不断发展,就像我们这个古老的、腾飞着的中国一样!

作者:陈鑫,繁峙中学319班在读学生。

编辑:人文繁峙·赵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