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藏传佛造像,你应该了解的文化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汇聚了佛教的显宗、密宗和西藏地区的苯教等内容,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地区。

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仅融汇了克什米尔、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文化,还将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造像风格,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艺术,其发展历史与佛教发展同步。分前弘期与后弘期。7-9世纪的吐蕃王朝为佛教的前弘期,是印度与汉地佛教在西藏的初传时期,大小昭寺的建立是印,汉佛教艺术的展现。桑耶寺的建成是印,汉,藏佛教艺术的结晶。中经达摩灭佛,寺院被毁,造像除二位公主带去的佛像经重修今尚在,其它无从查考。11-13世纪称佛教后弘期,是佛教艺术复兴时期,此时西藏佛教直接传承东印度盛行的无上瑜伽密教,这一教派重视佛像设置,客观上推动了造像艺术的发展。阿里地区是佛教复兴的重镇,阿里地区的造像不仅地域特点鲜明,造像样式多仿克什米尔,但将克什米尔造像的精致之处多有简化。西藏中部与南部受尼泊尔影响较大。西藏东部则接受汉地影响较多。

13世纪以后,西藏纳入祖国版图,政治有中央政权统一管理,宗教有政教合一的教派统领。元代的萨迦派,明朝的噶举派,清代的格鲁派都先后在西藏执掌大权,政治局面统一,佛教艺术也渐一致,尤其西北印度的克什米尔,东北印度的孟加拉等地被穆斯林占领后,对西藏佛教艺术的影响停止。

17世纪以后,西藏地区佛教造像日趋简单和程式化,只追求外表装饰,缺少内在神韵,整体艺术水准下降,精品较少,但高僧的肖像制作日趋完美。藏传佛教重师承,尤其修习密法必须有上师灌顶才能修行有成,故有“事师如事佛”,“佛法僧师四皈依”之说,因此各派祖师,高僧大德,大成就者,不仅地位神圣崇高,各大寺院都在供奉本寺历辈祖师。匠师们以写实手法抓住人物特点,着力刻划,凸现了在真实人物塑造上的艺术才能。

关于流传至今的印度斯瓦特,克什米尔,尼泊尔以及东北印度的早期造像,虽不属藏传佛教,但应是当年到西藏传法的高僧大德随身携带时时供奉的护身佛像,这为我们研究早期造像提供了珍贵资料。

藏传佛教造像,主要流传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等广大地区,在四川,云南等地也保存不少。作为造型艺术,不仅表现了藏族人民的艺术才能也融汇了汉族,蒙古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作为中国古老传统的玉雕文化艺术同样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玉雕作品的题材众多,其中缘于保佑、祈福功能的佛像类题材,以其丰富的造型、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形式,深受人们的青睐。玉器中常见的佛像题材有观音、弥勒佛、释迦摩尼、罗汉、达摩等。

随着佛教东传,佛教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风貌,大致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造型艺术也有所不同。佛教传入藏地,藏传佛教艺术同样闪烁着褶褶光辉。包括西藏神秘的宗教仪式和以慈悲心为基础的宗教智慧,关乎西藏广阔的天与地,也关乎雪域高原上天性纯净、忠贞和虔诚的心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艺术审美的不断提高,藏地文化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玉雕师追寻新的艺术形式,体现新的审美,开始向藏传佛像艺术追寻艺术营养。玉雕中的佛像也开始出现了藏传佛教里的大日如来、文殊菩萨、莲花生大师、度母、明王、黄财神等。这是一种艺术的借鉴和交融,也是一种艺术的回归。







藏传佛教佛像很早的存在不是很多,在元代佛像与菩萨的造像中,主要是接受尼泊尔的佛像,它主特征:佛、菩萨的面相、四肢比较丰满,额比较宽,肩也比较宽,腰较细;明王等佛像眼睛比较浑圆,身躯比较肥硕。衣纹上不太重视刻画,佛像只在袒右肩的含口处的部分有一些纹饰,右边施禅定印的手臂上有些纹饰,在表示袖口处及佛的腿部施些很浅的线。总的来说,这种比较突出形体,而不注重立体刻画衣纹的徒刑样式,是融入了印度萨尔那待的佛像造型样式。这种造型的莲花座一般为宽肩、上下施二层联珠、莲瓣大多为宽肥、表面的起伏比较平缓。

元代时,藏传佛教它深受着尼泊尔造像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尼泊尔艺匠阿尼哥在西藏建寺、建塔、塑像,于是这一时期尼泊尔造型的特征,流行于西藏地区。



明清时代,藏中的佛像,它融纳了各地佛像的造型,佛像的艺术风格比较突出本地的特征。尽管有汉传佛教佛像的特征,汉地宫廷的佛像在西藏有所发现,但这时西藏佛像艺术的本土风格已基本形成。

总体来讲,藏中的佛像比较敦厚,在造像的技术上比较熟练,现存的佛像大多是藏中的风格特征。但是,佛像的造型风格特征,又各有千秋,很难一概而论的。有的时候,在一尊佛像上体现各种不同的风格。

藏中的佛像,在装饰上有一部分它的明代风格特征比较明显,如衣纹比较喜欢用双嵌形,大多用联珠,空白的地方敲刻花纹;有的镶嵌宝石,它除了宝冠、白毫、嵌珞、臂钏常 镶宝石的地方以外,在身上一些可嵌可不嵌的地方也镶上宝石,使它显得华丽。但是,镶嵌的过于多,使人感觉琐碎,减煞了“佛气”、“神气”,增加了珠光宝气的“俗气”。





藏传佛像艺术中从每一尊佛、菩萨,到明王、度母,到护法;从佛眼到手印,再到每一件法器、饰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藏传佛像玉雕艺术多借鉴于西藏唐卡艺术。西藏唐卡有三大特点:其一,是严格的造像比例。纵观世界佛教艺术,你会发现,唯独西藏唐卡艺术把佛传《造像度量经》中记载的佛像比例,开发得如此完善、彻底,从每一尊佛、菩萨,到明王、度母,到护法、坛城;从佛眼到手印,再到每一件法器、饰物,都有章可循。

玉雕中的藏传佛教题材主要有佛、菩萨、度母、明王等。藏传玉雕佛像以众多女神像,男女双身像,复杂多变的造型是藏传佛像造像的突出特点。其玉雕造型的特征是佛、菩萨的面相、四肢比较丰满,额比较宽,肩也比较宽,腰较细;明王等佛像眼睛比较浑圆,身躯比较健硕等。除却这些造型方面的把握,还将藏传佛像的神韵能体现出来,藏传佛像术中本尊、空行护法等造像,大多是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飞、舞等各种姿态,形象怪异奇特,在整体上较多地沿袭了印度、尼泊尔艺术成分,并融合了藏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形成了不同于汉传佛教的形象特征。如明王在创作表达的时候,造像呈现威猛、愤怒的特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