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可持续的冰面!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亮相

盛夏时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之西,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已经整体亮相,与相邻的鸟巢、水立方相互映衬,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高兴贵摄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沿着国家速滑馆外墙曲面,3360块玻璃拼接营造出灵动飘逸的22条丝带,犹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象征速度和激情。这座场馆有个浪漫的名字——冰丝带。

场馆内,工人们正在为冰池铺设保温层。这座新建场馆冬奥会期间将承担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和训练。冬奥会后,这里将成为以冰雪运动为核心,全面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消费的新型城市文体综合体。

“符合冬奥比赛要求的多功能超大二氧化碳直接蒸发制冷制冰系统是‘冰丝带’最引以为傲的‘秘密武器’。”场馆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能满足不同冰上运动的需求。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于浩摄

这项制冰制冷技术,不仅能够为冬奥会比赛提供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通过场馆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还能够把制冷产生的废热用于除湿、冰面维护、场馆生活热水等,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千瓦时电。

“这是一块可持续的冰面。”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峰介绍,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容纳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冰上运动。

在国家速滑馆不远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典场馆——水立方,也是2022年冬奥会极具代表性的改造场馆,将举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

水立方 杨学聪摄

在游泳中心办冰壶比赛,水面和冰面怎样切换?水立方运营团队通过在泳池内安装可拆卸钢结构,再在铺设好的混凝土预制板上安装可拆装的制冰系统及配套管线,实现泳池到冰壶赛道的转换。为实现这一方案,水立方进行了场地结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多方面的定向科研攻关。

“冰壶项目的制冰工艺极为精细,对冰面的要求堪称‘严苛’。”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告诉记者,团队建立了拥有数百个智能控制节点、上千个各类传感器构成的群智能控制系统。这个“最强大脑”,能并行处理至少30个场馆管理任务,瞬间完成多种模式切换,让冰面“乖巧听话”。

不管是新建还是改建,北京赛区在不断探索和丰富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经验。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说,北京赛区充分利用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等既有场馆,将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新建室内场馆执行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在节能、低碳能源、废弃物与废水处理等方面成为示范。(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 于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