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or科学?只要进入某种模式,人类也可以冬眠!

《日本经济新闻》8月9日刊载题为《人类能实现冬眠吗?》的报道,文章分析了“人工冬眠”的可能性及其对现实的意义。文章编译如下:

2006年10月,一名男子在日本神户市六甲山被困。24天后被救援人员发现时,他的体温仅有22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不幸遇难也不奇怪,但这名男子一息尚存,最终捡回一条命,他当时“仿佛进入了冬眠状态”。10多年后的今天,一则新闻开始让人联想到,“只要进入某种模式,人类也是可以冬眠的”,因为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发现了“冬眠开关”。一旦“人工冬眠”成真,既可以为病人赢得救治时间,也能够助力实现载人火星探测。

日本筑波大学国际综合睡眠医学研究机构教授樱井武等人6月在英国科学期刊《自然》(电子版)上发表文章称,可以通过触发老鼠大脑中的“Q神经元”使其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

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强烈刺激老鼠大脑中的“Q神经元”,让老鼠进入一种体温下降、长时间静止不动的状态。而老鼠原本是不冬眠的动物。

冬眠期间,生物的体温和代谢水平较低,能量消耗被控制在最低水平,可以说是一种“终极节能”状态。对生物体来说,冬眠是一种让时间停止的好办法。

北海道大学教授山口良文认为,哺乳动物中有很多都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否认人类也存在冬眠的可能性。

甚至有人推测,在日本北海道、北欧、北美等地区,人们在冬季减少活动、进而患上季节性抑郁症“冬季抑郁”或许就是人类曾经有冬眠习性的证据。

专家们态度谨慎,他们必须等待确凿的证据。即便如此,这一次的发现仍然让人脑洞大开。

如果人类大脑内部也有能刺激“Q神经元”的化学物质,是不是就可以和老鼠一样“冬眠”了?如果能够降低体温和代谢水平,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病速度就会放慢,可为转运病人至医院赢得时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支持的一家企业曾在2014年提交一份报告,据其计算,宇航员如果能够进入冬眠状态,不仅可以减少氧气和食物的消耗量,还能将一艘搭载6人的火星飞船压缩到长8米、直径为4米。而对冬眠状态下的宇航员来说,在地球和火星间往返的400天航程不过是转瞬即逝。

报告给出的建议是,通过向人体内注射冷气帮助宇航员进入冬眠状态,并以点滴方式维持营养摄入。这家企业的想法是,利用“低体温疗法”在维持低体温的同时避免大脑受损。

欧洲航天局也在2019年宣布启动研究人类冬眠的项目。虽然技术还有待进步,但《2001太空漫游》和《异形》等影片构建的科幻世界已越来越有现实的味道了。

北海道大学教授山口良文认为,哺乳动物中有很多都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否认人类也存在冬眠的可能性。这是2019年3月1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里拍摄的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土拨鼠。新华社/卫星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