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念叨的“秋冻”靠谱么?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各位叔叔阿姨也开始在朋友圈刷养生谚语了。比如,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结果就是,好多二十多岁乃至三十多岁的人,仍然没有“穿衣自由”。(说的是不是你?)

       

     气温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图片来源diabetes.co.uk

那么,“秋冻”真的靠谱吗?

01

秋冻=秋天少穿?

          不是

不是简单的多穿和少穿的问题。

按照央视的说法,所谓“春捂”是指春天气温刚刚开始回升,要注意保暖、尽量捂着点。

而“秋冻”是说秋季气温刚刚开始下降,要少穿一点衣服、让身体受受冻,等到寒露或霜降之后再穿厚些。这样,可以通过冷空气刺激自己的身体,增加御寒能力、减少疾病。

       

春捂秋冻的含义,图片来源央视网

02

冷空气刺激可增加御寒能力?

                     可以

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跟空调有一点像,都有一个设定好的温度,外界温度比它高的时候制冷、外界温度比它低的时候产热。

只不过人体的温度是早就设定好的,即37℃左右。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重要的内脏器官(大脑、心脏等)才能正常运转。

       

人体的温度调节,图片来源:nih.gov

秋冬天的环境温度比37℃低得多,因此,人体要想办法为内脏器官创造舒适的环境:一方面,收缩外周(皮肤与四肢中的)血管,减少热量损失;另一面主动增加热量的产生。

一般来说,先是刺激骨骼肌节律性的收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寒颤”;如果还不够,会分泌一些激素,通过分解脂肪组织进一步产生热量。[1,2]

俗话说:“熟能生巧。”接触的冷刺激越多,身体的调节能力就相应越强。比如,基础代谢可能增加,即使不打寒颤也不至于觉得冷;或者皮下脂肪层增加,将冷空气牢牢隔绝在内脏之外。这称之为“冷习服”(cold acclimation),也叫“冷适应”。[1]

不过,需要提醒大家两点:

第一,冷适应的能力跟年龄、性别、种族、运动情况、饮食情况等许多因素有关,未必您想适应就一定能适应的。[2]

第二,到底什么样的冷刺激最合适呢,是越冷越好,中等程度好,还是一边接受冷刺激一边参加体育锻炼最好,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答案。[3]

03

冷适应一定可以减少疾病?

        不一定,话要分两头说

首先,冷适应确实可以减少某些疾病,比如冻疮。冻疮说白了就是不能适应冷刺激,皮肤中的血管收缩太厉害,导致周围的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研究显示,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御寒能力可以减少冻疮的发病率。[4]

其次,有些疾病跟冷热感受没什么关系,比如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秋冬常见病,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它们跟温度有关,其实不然——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而秋冬天气干燥,病毒可以在空气中存活更久。[5]

举个例子来说,芬兰靠近北极圈,比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冷。那里的小朋友大都比较耐冻,即使是大冷天儿也会坚持参加户外活动。然而研究显示,他们仍然会出现呼吸道症状。[6]

最后,冷刺激可以直接引起某些疾病,比如荨麻疹,也可以对其他疾病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循环系统疾病。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进行的研究显示,只要气温下降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人数就会增加。[7]

原因正如前文所说,气温骤降的时候,外周血管会收缩,相应的,流经内脏的血液增多,这会对心脏和血管造成很大的负担;再者,分解脂肪产生热量的过程需要激素参与,这些激素也有可能影响到心脏和血管。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的人,心脏、心脏本来就存在病变,面对突然增加的工作量,很容易调节失灵进而引起危险。研究显示,气温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会增加1.66%。[8]

       

04

有没有最合适人体的温度呢?

                      有

对于人体来说,17℃~28℃之间的气温最为适宜,低于17℃会觉的凉乃至冷,高于28℃则会觉得热。换句话说,我们适当加减衣服,让体感温度维持在这个范围内。

       

网上流传的穿衣指南,图片来源:sohu.com

每年这个时候,网上就会流传一份“穿衣指南”。遗憾的是,它并不靠谱

一方面,体感温度除了跟气温有关,还受到湿度、风力、身体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衣服的御寒能力取决于材质、厚度、面积、件数等,不能简单用公式套。

比较稳妥的办法是相信自己的身体——衣服穿好,在小区里转转,摸一摸自己的脖子、胸口、肚子,如果温温的又没有汗,便是合适的。

总之,“春捂秋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具体接受什么程度的冷刺激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要想“不生杂病”,关键在于了解疾病、使用相应的策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