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寻常的双子星系统——宇宙奥秘的突破


内容简介:2020年7月8日,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关于双星系统的突破性发现,该团队发现一颗名为PSR J1913 + 1102的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即脉冲星)与另一颗密度较大的恒星残骸运行在同一轨道上,两者将在大约4.7亿年内相撞,届时将释放出引力波和光的巨大能量。该双星系统是有史以来观测到的质量最不对称的中子星双子星系统,两者的碰撞可为分析中子星构成提供新思路。



新发现的脉冲星,PSR J1913+1102,双星对应阿雷西博天文台 / 中佛罗里达大学 - 威廉刚萨雷斯和安迪托雷斯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在2020年7月8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双星系统的突破性发现。一颗名为PSR J1913+1102的中子星(即脉冲星)在高速旋转中与另一颗密度极大的恒星残骸同在一段狭窄的轨道上运行,预计将在4.7亿年内相撞——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时间并不漫长。一旦相撞,它们将会以引力波和光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二者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的地方在于它们的不同。事实上,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这个系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不对称的合并中子星双星系统。它的存在表明在太空中有很多类似的系统,它们灾难性的碰撞可以为人们了解中子星的神秘构成提供新的视角,甚至有助于确定一个更精确的宇宙膨胀率(哈勃常数)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认为,2017首次探测到的中子星合并,可能是这种不对称双星系统导致的。

来自英国安东格利亚大学的首席研究员罗伯特费德曼在一份声明中说:“虽然可以用其他理论解释GW170817,但我们可以认为,质量明显不同的中子星母系统,类似于PSR J1913+1102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也许是更为重要的,这一发现强调存在着更多这样的系统,它们构成了超过十分之一的中子星双星系统。”

在这些双星系统中,质量不等的恒星可以产生比等质量恒星更壮观的合并。这两颗恒星碰撞时在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据估计超过了宇宙中所有恒星的总和的几十倍。大量的物质被释放,也使这一事件迸发出更明亮的光芒。

费德曼解释说:“因为一颗中子星要大得多,它的引力影响会扭曲它的伴星的形状——在它们真正合并之前剥离掉大量物质,并有可能彻底破坏它。与等质量的双星系统相比,这种‘潮汐瓦解’会喷射出更多的热物质,从而产生更强的辐射。”

来自德国波恩的马克思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的保罗弗雷尔博士补充说:“潮汐瓦解将使天体物理学家获得关于构成这些密度极大的物体内部的外来物质的重要新线索。目前这种物质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它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科学家们始终不知道它实际是由什么构成的。”

相关知识

中子星(英语:neutron star),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经由引力坍缩发生超新星爆炸之后,可能成为的少数终点之一。恒星在核心的氢、氦、碳等元素于核聚变反应中耗尽,当它们最终转变成铁元素时便无法从核聚变中获得能量。失去热辐射压强支撑的外围物质受重力牵引会急速向核心坠落,有可能导致外壳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向外爆发产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恒星内部区域被压缩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若是白矮星被压缩成中子星,过程中恒星遭受剧烈的压缩使其组成物质中的电子并入质子转化成中子,直径大约只有十余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质便可重达十亿吨,且旋转速度极快。由于其磁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磁场旋转时所产生的无线电波等各种辐射可能会以一明一灭的方式传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时称作脉冲星。

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到2.1倍,半径则在10至20公里之间(质量越大半径收缩得越小),也就是太阳半径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因此,中子星的密度在每立方公分8×1013克至2×1015克间,此密度大约是原子核的密度[1]。


作者:Katy Pallister

FY:呛呛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