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复仇女神星理论?都来看看吧

纵观地球的发展史,一共有5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比如恐龙灭绝的KT事件。过去我们认为,这些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可能因为小行星撞击,剧烈的天气变化,或者火山爆发导致的。但如果这些可怕的事件有更加神秘的东西引起呢?在1980年代早期,科学家曾做出一个假设去尝试解释这种规模性的灭绝在地球的地质记录中存在的明显周期。这样的大规模灭绝现象似乎每2600万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科学家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太阳拥有一个叫做复仇女神星,而它才是导致这些可怕事件的罪魁祸首。

有人认为,如果复仇女神星真的存在,它应该是一颗红矮星。科学家推测它可能会影响在遥远的太阳系之外的其他天体的运行轨道,或者推动一些星体与地球相撞。尽管目前的天文学调查还没有发现任何的证据能够证明Nemesis星的存在,但是也有人认为,如果它存在,可能是一颗棕矮星、白矮星又或者是一颗比木星几倍大的低质量恒星。这几种类型的星体都只能发出微弱灰暗的光,这也让它们很难被定位和发现,同时这也意味着可能复仇女神星确实存在,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它。奥尔特云是存在于太阳星最外层的一种冰状的物体。

如果复仇女神星是真的,这种彗星可能在每26 00万年靠近奥尔特云并将彗星往内推,让其越来越靠近太阳系的中心,这样就产生了与地球相撞的潜在威胁。通过使用一些强大的红外望远镜,科学家能够去探测到10光年以外的温度高达150开尔文的褐矮星,但是使用这种技术,他们仍然没有探测到复仇女神星,所以我们暂时并不用担心太阳有一个“邪恶的”伴星。但是去定位和寻找太阳的伴星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如果这种具有威胁性的星体确实存在并且有巨大的彗星向我们靠近,我们就需要找到防止地球上再一次发生大规模灭绝的方法。

相关知识

涅墨西斯星(英语:Nemesis,又译复仇女神星),亦称太阳伴星、黑暗伴星,是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一颗为了解释地球周期性大灭绝的原因而假设存在的一颗非常暗淡的褐矮星或红矮星,其近日点为一光年,远日点则为三光年,距离太阳95,000天文单位(1.5光年),为假定中太阳的伴星。现时尚未有证据证明其存在。

1984年,古生物学者David Raup和Jack Sepkoski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他们利用不同形式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了过去2.5亿年内物种灭绝率存在统计上的周期性。他们透过海洋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原生动物的化石来研究灭绝强度,确定了该时间范围内的12次大灭绝事件。大灭绝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600万年。当时,识别出的灭绝事件中有两个(白垩纪-第三纪和始新世-渐新世)与大撞击事件的时间相吻合。尽管Raup和Sepkoski无法确定其假定的周期性的原因,但他们提出,灭绝事件可能和地球以外的因素有关。此后很快就有几个天文学家团队提出了提出解释的机制。

2010年,堪萨斯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梅洛特(Melott)与古生物学家班巴奇(Bambach)重新检查了化石数据,包括了新改进的年代测定,并且除Raup和Sepkoski使用过的以外,另外使用了第二个独立的数据库。他们发现了一个信号,显示5亿年前至今,灭绝率以2700万年为周期大幅上升,其统计显著性远高于旧作。他们还确定这种周期性与太阳伴星假说不一致:考虑到过去5亿年中与太阳近距离相遇的恒星的影响,太阳伴星的轨道会发生变化,因此灭绝周期也应该随之改变,而不是如此精确[7]。而从2600万年到2700万年的变化,是因为相比Raup和Sepkoski当时使用的时间尺度,新的地质时间尺度“拉伸”了3%。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