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日本芯片业为什么屡遭挫折丧失发展机遇濒临消失 日方总结历史教训

中国小康网6月3日讯 老马 日本针对实现本国半导体产业复兴的讨论日趋活跃。5月18日,日本的业界团体“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向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了政策建议。日本执政党自民党21日组建了讨论半导体战略的议员联盟。日本经济产业省也在3月汇总了半导体战略的概要。虽然日本政府和民间在此之前也一直展开摸索复兴之路的行动,但最终都未能实现挽回劣势。日本半导体屡遭挫折的原因何在?回首历史,3个主要原因随之浮现。

尔必达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适用《公司更生法》,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尔必达存储器的社长坂本幸雄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这样下去,再过10年左右,半导体产业恐怕会从日本消失”,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的半导体部门会议向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建议透露出强烈的危机感。回顾半导体企业的营收排行榜,1990年日本企业曾在前10名中占据6席,但到2020年,前10名中已找不到日本企业的名字。

1980年代,日本企业借助美元升值的东风,以半导体存储芯片“DRAM”为代表,掌握较高市场份额。不过,由于美国企业的不满,1986年签署了提及市场份额和价格监督的《日美半导体协议》。之后,美国企业趁着个人电脑、传统手机和智能手机的相继普及而恢复增长势头,韩国和台湾企业的价格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相反,日本企业则受到挤压。

日本被韩国和台湾拉开差距的第一大原因是对投资竞争的应对。半导体产品价格低廉,行情也随着供求平衡而明显波动。另一方面,以电路微细化为代表的技术竞争激烈,半导体设备动辄数千万日元~数十亿日元,价格高昂。因此,需要观察行情和技术趋势,具备对开发和制造的巨额投资敏锐地做出判断的经营和财务实力。

从受到行情波动困扰的半导体厂商获得订单的是涉足代工业务的台湾企业台积电(TSMC)。台积电创始人的张忠谋1999年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日本也不得不改变自主建立的业务模式的时刻必将到来。

台积电构建的是将半导体的“设计”和“制造”分开的商业模式。台积电预测成为客户的半导体的无厂设计企业将崛起,确立了世界最初的半导体代工模式。

未能赶上这种业务模式的变革是日本企业遇到的第2个挫折。

由于盈利环境的恶化,自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前半起,日本企业相继实施半导体业务的剥离与合并。1999年,随着NEC和日立制作所的DRAM业务的合并,诞生了后来的尔必达存储器。其他企业也不断撤退与合并,日本从事DRAM业务的企业集中至尔必达1家。2003年,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的逻辑半导体业务合并,诞生了瑞萨科技(现为瑞萨电子、Renesas Electronics),整合不断被推进。

第3个原因是日本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政策支援并不对路这一点。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2002年发布的有关半导体产业的报告书中,出现了“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外包等措施提高效率”、“需要通过彻底推进标准化和通用化,推动成本的大幅降低”等表述。事实上,由日本国内11家企业出资、推进技术标准化的开发公司“尖端SoC基础技术开发”的设立和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并等被推进,但未能取得足以改变成本结构的成果。

在3·11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企业迎来日元迅速升值等“六重苦”的时代。韩国以韩元贬值为东风扩大了势力,日本企业则苦于竞争力的进一步下滑。

尔必达因存储器价格下跌和2008年雷曼危机而陷入资金困难,不得不接受公共资金和银行的共同贷款。再加上日元明显升值,结果竞争力下降。之后,在迎来改换贷款期限之时,又被日本政策投资银行提出苛刻的条件,2012年被迫申请适用日本《公司更生法》(相当于申请破产保护)。继承日本DRAM业务的尔必达的广岛工厂现在已成为美国美光科技的主力基地之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