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拒证权”告诉你:特朗普想要揪出白宫“内鬼”难于登天

专栏丨美国故事

这两天,白宫版“深喉”事件正闹得热火朝天。特朗普自是怒不可遏,一边怒骂该“内鬼”是懦夫,一边威逼《纽约时报》“把叛徒交出来”。不过,任由特朗普怎么威逼恐吓,《纽约时报》仍然稳如泰山。

《纽约时报》何来这种底气呢?这就有必要来说一说美国法律上的“记者拒证权”了。正是因为有了该项庇护,特朗普想要找出“内鬼”,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特朗普内阁高官都在这里什么是“记者拒证权”:记者在司法活动中享有的拒绝透露新闻消息来源的权利

从法理基础看,美国新闻界认为“记者拒证权”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必然推论,引申出了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信息采集权,而信息采集权包含着为消息提供者保密的权利。这种“拒证权”,保护的是信息来源而不是信息本身。

此外,在美国新闻界,“保护新闻消息源”也是一项成熟的职业准则,特别是当暴露信息源会对信息源本身造成巨大伤害时,新闻记者就必须履行隐匿信息源的契约和承诺。

但有趣的是,美国法律体系对“记者拒证权”并没有形成自上而下式的统一规定。

目前对“记者拒证权”提供法律庇护的,主要是在各州层面,有49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颁布相关法律,保护记者享有隐匿“机密资料来源”的权利。而在联邦法律层面,美国国会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确认“记者拒证权”,但这并不妨碍美国新闻界保护匿名消息源的坚定立场。布莱兹伯格案:美国新闻界从此对“记者拒证权”表现出“誓死捍卫”的姿态

在隐匿消息源的问题上,“布莱兹伯格案”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起标志性案例。

布莱兹伯格是肯塔基州《路易斯新闻信使报》的一名记者。1969年,他写了一篇某地利用大麻提炼毒品的报道。采访过程中,他是在作出保护信息源的承诺之后,才被允许到毒品提炼现场参观并采写报道。

报道一经发出,立刻引起巨大轰动。检方提起诉讼,肯塔基州上诉法院的大陪审团传唤布莱兹伯格出庭作证。布莱兹伯格拒绝出庭,理由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本州的庇护法,赋予了他“记者拒证权”。但是,肯塔基州上诉法院否决了布莱兹伯格的主张。

本案最后上诉到了联邦最高法院。1971年,联邦最高法院9名法官仅以5比4的微弱多数,认定记者出庭作证的行为,并不损害第一修正案。

本案虽然是以记者“败诉”而告终,但却成为了标志性案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触发了美国新闻界更大的反弹,从此对“记者拒证权”表现出更加强硬的“誓死捍卫”姿态了。“水门事件报道”案:直到30多年以后神秘“深喉”才被公众知晓真实身份

1972年,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一开始采取的是遮掩策略,但是《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没错,就是最近很火的《恐惧:白宫中的特朗普》一书作者)和伯恩斯坦两人,在白宫内部神秘“深喉”的帮助下,获得了大量独家内幕消息来源,两人穷追不舍的报道给尼克松造成巨大舆论压力,最终导致尼克松被迫辞职。

而《华盛顿邮报》“水门事件”报道也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从此确立了可与《纽约时报》比肩的“权威大报”声誉。

FBI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

但水门事件报道中的“深喉”,却一直不为人知晓。《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承诺,只有当“深喉”去世后,才可以透露他的身份。30多年来,《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一直恪守诺言,任何想打探消息的人都无趣而返。

直到2005年,“深喉”主动亮明身份,原来这位神秘线人就是曾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

不得不感叹,《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保密功力实在是太强了。把镣铐当作“奖章”:美国记者屡屡为保护匿名消息源而不惜付出入狱代价

水门事件后,美国新闻界运用“匿名消息源”已经十分普遍。当然,新闻与司法的冲突也随之愈加显现。

法伯案件是一个代表性案例。1975年,新泽西州一家医院发生医生涉嫌谋杀事件,《纽约时报》记者法伯获得秘密线索后进行了报道。后在审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辩护律师要求对法伯所掌握的与该案相关的所有资料进行审查。

但是,法伯以“保护匿名消息源”为由,拒绝提供任何材料。法庭于是判决,法伯和《纽约时报》犯“藐视法庭罪”。最终,法伯共入狱40天,《纽约时报》共交罚金近30万美元。这是《纽约时报》记者第一次为坚持“记者拒证权”而受到司法惩罚。

《纽约时报》大厦

而2003年的美国“特工门”事件,则再次体现了《纽约时报》为保护消息源而不惜与司法权力开展抗争的坚强立场。

当时,《纽约时报》记者米勒和《时代》周刊记者库伯以“白宫官员透露”的消息源,透露了一位中央情报局特工的身份。两人随即被司法机关起诉,并被要求交代消息来源。《时代》周刊记者库伯表示他的“线人”已放弃保密协定,因此同意出庭作证;但《纽约时报》记者米勒,则坚持拒绝透露消息源,最终被联邦法官判决监禁。

如今的美国新闻界,如果记者是因为保护匿名消息源而入狱,那是绝对会受到整个行业的无上崇敬。而入狱的记者也是大义凛然——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又是《纽约时报》:特朗普面对的这个重量级对手可不是想象的那么好对付

这一次,刊发“白宫匿名高级官员”《我是特朗普政府中的一名抵抗者》一文的,不是别人,正是40多年来多次与法院公然对峙,始终昂首不屈、坚定保护匿名消息源的《纽约时报》。

这个对手不简单。《纽约时报》为了坚持“记者拒证权”,记者不惜入狱、报社不惜罚款,在长期的新闻斗争中可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斗争经验。可以说,《纽约时报》既然敢刊登这篇文章,就表明它有十足的把握保护好匿名消息源。

《纽约时报》刊登白宫高级官员匿名文章

任你特朗普怎么咆哮,都没有用。有人也许会说,不是有FBI么?特朗普可以让FBI去调查啊!实际上,FBI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不夸张地说,《纽约时报》记者的“反调查”能力,一点也不比FBI差。

更重要的是,在“记者拒证权”的庇护下,如果FBI反被指控涉嫌非法调查,损害宪法第一修正案,那可得吃不了兜着走。

除非就像水门事件报道一样,再过个二三十年,希望这名“白宫高级官员”能够主动亮明身份。

不过,那时候特朗普估计都差不多100岁了。照眼下这“四面楚歌”的节奏,特朗普能不能活到那个岁数都还要打个问号呢。

策划/水墨 编辑/林贝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