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伊朗外长突然请辞,背后有何玄机?

摘要:“他的辞职不是简单的个人事情。”

当地时间25日晚,伊朗外长扎里夫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辞职。扎里夫的“闪辞”毫无先兆,让外界猝不及防,背后原因何在?作为伊核协议的“缔造者”,扎里夫选择撒手而去是否意味着对核协议判了“死刑”?

都是美退约害的?

最近一段时间,在国际舞台上,没少看到扎里夫的身影,也没少听见他的声音。他讽刺华沙反伊朗大会是“马戏表演”,他还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访问黎巴嫩、中国。

还在自己岗位上正常履职的扎里夫,为什么突然之间说走就走?

扎里夫本人没有解释,只是礼节性地表示,为无法继续服务民众和工作期间的“不足”致歉。伊朗当地媒体也很安静,没有什么猜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分析人士的观点认为,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持续的敌意,比如宣布退出“伊核协议”,或是扎里夫辞职的“祸根”之一。

“扎里夫很可能是在受到国内保守派强大的压力下辞职的,他觉得无法再继续工作。”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推测说。

伊核协议谈判虽然由鲁哈尼政府领导,一些重大问题也得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首肯,但是,第一线的谈判都由扎里夫负责。从正面讲,扎里夫是伊核协议的功臣,但从负面说,他又是负有很大责任的“罪人”。伊核协议签订后,扎里夫受到保守派持续强烈的攻击,还为此背上“卖国”的骂名。“保守派不断攻击,美国又打压伊朗,在这种局面下,扎里夫很难再继续留任。”华黎明说。

美国退出核协议的另一个后果或许还导致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扎里夫心怀不满。

《华盛顿观察家》认为,特朗普政府退出核协议,并对伊朗施加外交和情报压力;欧盟近来在弹道导弹开发和恐怖主义活动方面也对伊朗立场强硬,这使得扎里夫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心目中的可信度下降。哈梅内伊似已认定,扎里夫与西方靠拢非但没有带来任何经济利益,还让伊朗政权显得软弱不堪。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扎里夫宣布辞职的同一天,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访问伊朗。这是2011年叙利亚冲突爆发后,巴沙尔第一次访问这个亲密盟国。分析人士表示,巴沙尔此次访伊与扎里夫辞职并无直接关系,但是一个细节透露出扎里夫与最高领袖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哈梅内伊、伊朗革命卫队领导人卡西姆·苏莱曼尼与巴沙尔会见时,扎里夫没出现在现场,此时扎里夫尚未宣布辞职。“在伊朗革命政治中,权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符号,扎里夫的缺席意味着他与最高领袖的疏远。”《华盛顿观察家》说。为此,甚至还有猜测说,扎里夫是因为未被安排参加这场会谈才一怒辞职的。

但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却提出另一种解释。他认为,美国退约让扎里夫“背锅”,受保守派挤压出局,虽然这一逻辑也成立,但是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扎里夫以“牺牲”自己为鲁哈尼执政减压。鲁哈尼现在承受巨大的执政压力,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经济糟糕、货币贬值、民众抗议,如今需要一个承担责任的人,扎里夫的辞职或许是给民众的一个交代,也能平息强硬派的怒火。

“美国化”的外交官

扎里夫请辞之所以震惊舆论,引发关注,恐怕还与这位外交官本人的经历和背景有关。在伊朗政教合一的保守体制下,扎里夫显得有点“另类”,他出生在德黑兰一个保守的商人家庭,却是一个极富美国色彩的政治人物。而美国,众所周知,与伊朗水火不容,尤其在特朗普总统执政的当下。

他在美国完成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据路透社报道,现年59岁的扎里夫从17岁开始在美国生活,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和丹佛大学学习国际关系,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后来,他的职业履历也与美国产生交集。2002年至2007年,扎里夫被派驻纽约,出任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

他从政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在与美国的折冲樽俎中完成。2013年8月起,扎里夫出任伊朗外长。任内的最大功绩就是以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与伊核问题六国谈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伊朗核协议。扎里夫为此也被誉为伊核协议的“缔造者”。

“他与美国前国务卿克里几十个小时面对面谈判,最终使伊核协议得以签署。”华黎明说,精通英语、熟悉西方文化、善于同美国人打交道,这些都赋予扎里夫莫大的优势。

如今,扎里夫选择离职似乎仍与美国有关。若不是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重启制裁,扎里夫的外长生涯或许能完美落幕。

在2013年出版的回忆录《大使先生》(“Mr. Ambassador”)中,扎里夫写道:“在外交中,你应该始终保持微笑,但你永远不要忘记是在和敌人说话”。

一边微笑,一边斗法,随着伊美关系的起伏,“微笑的外交官”扎里夫也扮演着双重角色。

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曾让他与美国官员建立了密切联系,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克里,两人台面上是谈判对手,但是私下里关系融洽。2016年,1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伊朗水域被捕。期间,扎里夫与克里邮件往来,最终化解危机,缓和了两国的紧张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他还帮助解救了被黎巴嫩真主党扣押的美国人质。

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华盛顿与德黑兰关系恶化,扎里夫又展现出强硬一面,与美国不断唇枪舌战。而且,他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比如他爱使用特朗普最喜欢的推特与对方展开骂战。

特朗普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攻击伊朗,被扎里夫狠狠怼回去——“特朗普无知的仇恨言论属于中世纪——不属于21世纪的联合国——不值一驳。”

特朗普和盟友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会面讨论沙特购买美国军事装备时,他在推特上讽刺:“有些人兴奋地想挤奶,有些人乐于被挤奶。”

在西方眼中,扎里夫是一张代表伊朗的国家面孔,能适应西方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从他爱刷推特就可见一斑。比如他就连宣布辞职,都选择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发布。

不过,在伊朗国内,“美国化”的扎里夫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保守派批评他竟然在社交媒体上直接与敌人对话。英国外交部伊朗问题前顾问侯赛因•拉萨姆表示:“扎里夫的外交生涯几乎都在伊朗境外度过,他对国际事务有着良好的掌控——但这也成了他的弱点。”

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

鲁哈尼的股肱之臣、温和派中人、伊核协议“缔造者”、深刻的西方背景,扎里夫的多重“人设”是否预示着他的辞职将会牵动方方面面,如华黎明所说,“他的请辞不是简单的个人事情”?

伊朗政局将受到什么影响?

在华黎明看来,扎里夫突然辞职反映了温和派与强硬派的矛盾异常尖锐,恐将对伊朗政局产生重大影响。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就是总统鲁哈尼的政治生命,他会否也因此提前下台?“扎里夫是鲁哈尼的左膀右臂,他的辞职或将对鲁哈尼政府造成重大打击。”

华黎明说,谈成伊核协议曾让鲁哈尼政府底气十足,但是美国背约后,政府声誉一落千丈。他的第二任期也有点“窝囊”,推行改革阻力重重。

阻力之一来自国内强硬派。上次大选,鲁哈尼遇到一个劲敌——激进派宗教领袖莱西。虽然竞选落败,但是莱西在伊朗保守派中势力很大,他一心想要搞垮鲁哈尼政府。去年年初,伊朗暴乱的“策源地”就是莱西的大本营马什哈德,莱西本人就是幕后推手。

鲁哈尼与掌握伊朗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革命卫队也关系紧张。鲁哈尼曾“吐槽”,革命卫队有枪有钱,却不上税。这番话得罪了革命卫队,后者直接抓了鲁哈尼的弟弟。

华黎明说,鲁哈尼政府受到温和派、改革派的拥护,他们主要是伊朗的精英分子和中产阶层。而在伊朗社会,真正的“中坚力量”是草根阶层,他们受革命派、保守派影响更大,并不支持鲁哈尼政府。加上经济不景气,民众对政府更加怨声载道。据福克斯新闻报道,由于国内经济危机难解,鲁哈尼被喊下台。

华黎明还透露,与扎里夫辞职同时传出一个消息,说伊朗货币里亚尔可能很快遭遇断崖式贬值。如果传言属实,将严重冲击伊朗局势。“伊核协议生死难卜、国内经济萎靡不振,所有压力都会压在鲁哈尼身上,鲁哈尼或将重蹈前总统哈塔米覆辙,被强硬派赶下台,甚至熬不到明年任期做满就提前走人,伊朗也可能由此陷入新的乱局。”

但是,刘中民认为,扎里夫辞职未必是伊朗内部强硬派、保守派与温和派、改革派内斗激化的信号,也不太会对伊朗政局产生严重冲击。伊朗始终存在各派内斗,但从伊朗目前处境来看,面临国内外多重压力,从精英到民众都希望合力应对危机。如果各派斗得你死我活,尤其是保守派抓住伊核协议问题冲击温和派,挑起政治斗争,制造内部分裂,既不利于在国内争取民意,也不利于共克时艰。

伊朗与美国西方关系怎么走?

有观点认为,扎里夫是一个擅长与西方打交道的外交官,他的辞职可能标志着伊朗同西方接触的外交政策宣告结束。

对此,刘中民认为不能简单下断言。“伊朗是个善于抗压、在夹缝中生存的国家,”刘中民说,它的外交政策也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在对美关系上,2020年总统大选是一个关键节点,如果特朗普连任,伊美关系不会好转。与欧洲关系上,伊朗仍会继续保持协调,毕竟欧洲仍在寻求保住伊核协议。

华黎明也表示,在鲁哈尼政府领导下,伊朗与西方关系是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对美国是坚决对抗,对欧洲却尽力争取。不过,一旦鲁哈尼政府倒台,强硬派人物上台,伊朗与欧洲的关系恐怕也将面临严峻考验。

伊核协议是生是死?

作为伊核协议的“缔造者”,扎里夫一直以来都在扮演协议代言人的角色,在国内强硬派面前为协议辩护。然而,在美国退约、欧洲“救约”不给力的情况下,扎里夫的辩护变得越来越无力。他的辞职是否也预示着他一手促成的核协议将走向死亡?

对此,《耶路撒冷邮报》给出两可的判断,或是终结,或是挽救。

终结的迹象是,面对美国的敌视和遏制、欧盟的行动迟缓,伊朗感到愤怒,似乎在失去耐心。近来,伊朗威胁退出核协议的调门在升高,并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一系列核活动的宣传。比如伊朗海军日前高调军演,发射国产反舰巡航导弹。这些动向说明伊朗可能在为退出核协议做准备。而强硬派迫使扎里夫出局,可能是伊朗退出协议的最后一步。

挽救的理由在于,扎里夫辞职可能会给强硬派一个机会,让他们在未来与欧盟和其他国家的谈判中拥有更大的控制权,直接表达伊朗的不满,提出诉求,迫使对方作出让步。

华黎明指出,作为伊核协议的首席谈判代表,扎里夫辞职释放了一个信号,说明伊核协议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能难以为继。若美国进一步施压,欧洲也发生动摇,那么,最后的结果恐怕是,伊朗会宣布退约,恢复核计划与核生产,届时中东局势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刘中民对伊核协议前景也感到悲观,因为保住协议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少,如今又增加了一个——扎里夫辞职。但他认为未来会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有一个时间点值得留意,那就是特朗普进口伊朗石油禁令对8国豁免90天的期限将到期。如果90天后,特朗普继续加码施压,欧盟对伊朗的诉求回应不力,伊朗判断伊核协议对其毫无好处,伊朗会选择退出。在这个节点之前,伊朗仍会留有余地。

扎里夫虽然请辞,但还需获得政府批准,多名议员还联名写信挽留扎里夫。鲁哈尼的办公室26日早些时候在社交媒体留言,称赞扎里夫恪尽职守,宣布他将继续履职。“扎里夫不是孤身一人,我们(政府)全体将支持他。”不过,伊朗政治分析师哈桑·穆罕默迪认为,政府现在需要强硬外长,不是“对西方微笑的人”。

或许正如“伊核协议”的支持者、伊朗裔美国人全国理事会前主席帕尔西所说,虽然扎里夫已递交辞呈,但“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