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男子被老妈催睡觉,一气之下报警:我一个妈顶别人十个妈!

近日,微博上有一则新闻引人深思。

警方接到一起啼笑皆非的报案:

25岁男子被老妈催睡觉,一怒之下,报警称发生了杀人案。

警方出警之后,了解情况,才发现根本没有“命案”,只有一个委屈巴巴的可怜儿子。

被带去派出所调查的路上,该男子仍旧情绪激动,他说自己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让警察把自己拘留起来,这样就不用回家面对爸妈了。

据其称,自己在家的地位一直很低,父母和姐姐经常批评自己,工资不够多、职位不够高,言语之中常常充满嫌弃。

事发当晚,九点多,母亲就要求朱某早些带孩子睡觉。

这个契机彻底让他崩溃了:

“我下午要睡时不让我睡,晚上我睡不着的时候,偏要我睡!”

他实在不知道如何与母亲沟通,于是打电话报警,希望警察出警解决问题。

这种滥用公共资源的行为不可取,但是朱某和母亲的互动,的确让人窒息。

民警劝他:

“哪有母亲会嫌弃自己的孩子。”

朱某略带哭腔地说:“那不是你母亲,懂吗?”

言语之中,皆是委屈。

从他的描述中看,多年来,父母从来没有将他,当作有独立人格的成人来看待。

许多事情都要管,小到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大到工作、带孩子等等。

朱某实在苦不堪言,才出此下策。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曾说,家是讲爱的地方,在家里,要“放弃评判,放下完美情节,丢掉控制心,只留下爱。”

家长的控制欲,在很多时候,是亲子关系不和谐的源头。

没有家长不爱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往往用错了方法。

希望孩子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不能让孩子守规则、懂礼貌,反而会滋生孩子的叛逆心,让家失去本该有的轻松与宁静。

02

被操控的孩子,过不出自己的人生

曾经在综艺节目《大声说出来》中,来过这样一对母女:

父亲去世,母亲对女儿的要求极度严格。

当女孩还小时,妈妈不允许她做与读书无关的人和事:

不准她穿漂亮裙子、更不允许她打扮自己。

因为在妈妈看来,这样会“分心”。

孩子不负众望,如她所愿一路读到博士,成绩傲人。

等到三十多岁,妈妈又开始要求孩子:

快点去相亲,快点结婚,这个时候你该嫁人生子了。

可是,她中意的男孩看不上她,因为她不漂亮,而且“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

这个时候她才惊觉,这么多年来,母亲对她的控制,已经到了她连任何属于自己的想法,都不被允许拥有的地步。

在综艺上,女孩头歪着,眼中全是泪水,在导师帮她讲话时,才敢弱弱地质问母亲,为什么从来都不管自己快不快乐,只管对不对。

女孩的言行举止,根本不像三十岁的大人,就像个三、四岁,被妈妈批评了、不知所措的小女孩。

而妈妈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妈妈说:

“我都是为了你好,那时候你在读书,怎么能想那些事情呢?”

面对导师、心理专家的质疑,她一脸正气凛然:“读书是成功的唯一标准。”

这个女孩读书真的很优秀,可是这份优秀的背后,却写满了血泪。

在明明爱美的年纪,却不被允许去探索;在需要爱的时候,却被规则和要求绑架。

也许很多人理解这位母亲的做法:为了孩子读书,都是没办法呀。

可没有爱的规则,只是冰冷的条件;在控制下生长的孩子,开不出人生之花。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控制欲太强时,必然要追求简单。当不去控制时,万物会自然生长,并且会趋向复杂。”而“复杂意味着美和创造力,意味着生命力。”

这位妈妈,正是用自己的控制,扼杀了孩子多彩的生命力,和多样化的人生可能。

孩子长成了妈妈想要的样子,却过不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03

别让控制欲毁了孩子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望太过强烈,那亲子之间的关系,便会趋于病态。

经典电影《钢琴教师》,展现了一对控制与被控制的母女。

女主人公埃里卡有优秀的钢琴天赋,在母亲的要求下,她勤奋学习,生活每天围绕钢琴而转。

母亲不让她做一切家务,因为她的目标,是将埃里卡培养成著名的钢琴家,而钢琴家的手,不能沾染一切污秽。

埃里卡买了漂亮的短裙回家,妈妈看到后,愤怒地质问她为什么要买裙子,即使此时的埃里卡,已是四十多岁的成年人了。

她不允许埃里卡有自己的生活,不允许埃里卡有自己的朋友,甚至不允许埃里卡结婚,她希望埃里卡,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弹钢琴上。

哪怕稍晚回家,埃里卡都会被母亲刨根问底:到底去做什么了?和谁在一起?

她从小,就不被允许离开母亲的视线范围,不论是她的行踪,还是她的思想。

当她好不容易遇到爱情,却因为嫉妒,而伤害潜在的情敌——她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

她只知道,她想要的东西必须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就必须毁灭。

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被束缚的不自由,更是扭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在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心中充满着被挤压、却渴望释放的角落,这些本应该自然流露的东西,在得不到理解和接受后,便以极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

最后,埃里卡吓跑了心爱的男孩,在感情失败后,更加认定,自己的一生,唯有与母亲携手共度。

其实,埃里卡亦想过挣脱,只是她发觉,不被允许有独立思想的自己,无法脱离母亲,单独面对这个社会。

因为母亲将她“保护”的太好了,她无法离开母亲而活。

过度的控制,推至极致,便是亲子之间,形成畸形的纽带,病态地共生。

04

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课

也许对父母来讲,难的不是付出爱,而是学会放手。

孩子小时,我们总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超越局限,做到更多成人世界认为“好的”、“对的”事情。

但当孩子发出独立的讯号时,我们也要灵敏地识别。

《少年说》有一期,来了个短发女孩,她衣着宽松,显得很中性。

她的诉求便是,希望妈妈不要再管自己的穿衣、头发,自己就是喜欢短头发,就是喜欢帅气的裤子,而不是长头发、精致的短裙。

她想要自己定义美的风格,拒绝活在妈妈的定义当中。

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她害怕孩子太过特立独行,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可孩子说的也没错,女生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模板,自己不想活在别人的标准下,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

当女孩掷地有声地喊出:“妈妈,请你尊重我的选择。”后,这个母亲虽然不情愿,却也微笑着给孩子鼓掌。

我们总以为孩子在成长,殊不知,父母是更需要成长的那个人。

当孩子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见后,家长的角色,就由规则的制定者,变成了尊重、接纳的引导者。

我们无法决定孩子的样子,无法决定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我们可以用爱和包容为她兜底。

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刻版本,她是全新的生命,最终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父母要在孩子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学会放手,学会释怀。

也许这很难,也许我们有许多忧虑,但我们最该做的,是相信孩子,支持孩子,

让他们知道,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家是那个可以随时回来的地方,而父母,是那个永远站在你身后的人。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做控制欲强的父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