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5岁,为了引起爸爸注意,选择了离家出走……

1、

在最近的《超人回来了》中,一直被称为天使宝宝的5岁的威廉竟然离家出走了!

而小威廉离家出走的原因,竟是因为自己的爸爸。

小威廉的爸爸由于被两个儿子吵闹的怀疑人生,于是想了一招儿,搬出一个玩偶做俩孩子的“爸爸”。

可是,这个假爸爸并不能陪他们玩,也不能帮他们开零食。

小威廉只能去找Sam帮忙,Sam却没有理他们,还让他们自己去做。

看着“冷淡”的老父亲,威廉彻底失望了,背着包便要离家出走,一心要离开伤了自己心的爸爸。

在路上,威廉说自己想爸爸了,但他不愿意回去,因为爸爸对他太过分了。

他“吐槽”爸爸不像以前那样爱自己了,以前都会陪自己玩,现在却不愿意了。

威廉真的受伤了!

几乎每一个老父亲老母亲有一个愿望,是希望孩子可以安静一点,懂事一点。

你看,爸爸只是有点累了,想休息一下,所以没有回应威廉的需求,但我们看到小威廉接到的信息却是:爸爸不爱我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这样,他们太过重视父母,所以需要父母每时每刻对自己的关注,这是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当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就会将父母的冷淡与不爱画等号。

生活中,有太多父母会在陪孩子的时候忙于自己的事情。

以至于当孩子兴致冲冲地来和父母分享趣事,或是来“逗”父母开心的时候,备受冷落,进而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

就像威廉这次离家出走,就是以为爸爸不爱自己了,便用更明显的举动来“寻求关注”。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不回应,是比打骂更严厉的惩罚。

因为不被关注的孩子,感受不到爱。

2、

法国获奖动画短片《伤痕俱乐部》,讲述了一个被妈妈冷落的孩子的故事。

小男孩因为身上有疤痕,便很快和一些身上同样有疤痕的孩子成为朋友。

他喜欢自己身上的疤痕,觉得这些都是星尘,“在夜晚悄悄的降临在我的身上”。

但他的朋友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拼命遮挡自己身上的疤痕,企图让他们消失。

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的他,满是痛苦地回来找妈妈求救。

他企图通过妈妈的话,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些伤痕是美丽的,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他们也是美好的。

然而妈妈沉迷于电视节目,并没有回答他,甚至嫌吵闹将电视声音放大,最后竟然伸手将孩子推远。

被妈妈冷落的小男孩,世界彻底灰暗了。从此,他再也开心不起来,他将伤痕遮挡,将他们视作丑陋,变成了和朋友一样的自卑的人。

不管有多少人说这些伤痕是丑的,只要妈妈说他们是美的,他们就永远是美的;但如果得不到妈妈的肯定,他们也将是丑的。

短片中的妈妈,是多少父母的缩影。

当孩子喊着“爸爸”或者“妈妈”靠近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只手拿着手机,另一只手将孩子推远。

孩子是极其敏感的生物,尤其对于父母给自己的爱这方面。

他们天生需要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关注。

可曾想过,那个靠过来的孩子,或许也和这个小男孩一样,他急需我们的肯定。

或者他正在用这种方法,验证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然而冷淡的我们,不仅推远了孩子的身体,也推远了孩子的心。

可能我们无意识的一次冷淡,便让孩子背上了一生的自我否定的包袱。

3、

还有很多父母,故意用不理孩子的方式来惩罚孩子。

这种“冷暴力”,从另一方面来讲,不过是用孩子对父母的爱来“威胁”孩子。

这种惩罚方式,或许有用,却在拿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开玩笑。

童年受过伤的人,总会提起一句话“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而美国知名儿科医师纳丁·伯克·哈里斯也用科学的研究,证明童年阴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而且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她所指的童年阴影,就包括被父母忽视。

哈里斯通过研究发现:

如果一个人的ACE(童年不良经历)分数大于等于4,他患慢性肺病的相对风险是ACE为0的人的2.5倍,患上肝炎的风险是2.5倍;

而换上抑郁症的风险是4.5倍,自杀风险是12倍。ACE分数大于等于7终身都有3倍的风险患上肺炎和3.5倍的风险患上冠心病。

那么,心理上的伤害又是如何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呢?

在TED演讲中,哈里斯提到了“fight or flight”(逃跑还是战斗)这个概念。

假如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只你最害怕的动物,你的下丘脑就会发送信号,身体会释放应激激素,你会逃跑或者拿起铲子和它战斗。

这是人体面临危险时开启的保护机制。

但如果,这样的保护机制是孩子在家里就时刻准备开启呢?

哈里斯告诉我们,当本来保护我们的机制一次次被激活,大脑就会因此发生变化。

特别是对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这样生理上的变化,会影响他们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所以,童年阴影,他不仅存在于孩子某些细微的性格缺陷中,还存在于孩子的身体中,器官里,甚至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当我们反复采取不理睬孩子的方式来惩罚孩子时,孩子会因为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或是着急不知道如何解决,而反复开启保护机制。

长此以往,是更深的伤害。

4、

身为一个老母亲,我自然明白,要求一个带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每天24小时都去积极回应孩子,实在是太过苛刻。

但我仍然希望,父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好的情绪,尽量认真地陪伴孩子。

至少在孩子开心地叫着“爸爸”“妈妈”来亲近我们的时候,能放下手机,放下手头的工作,诚恳地回答孩子。

如果真的很累,也要向孩子表示“妈妈/爸爸很累了,想休息一下”,而不是无缘无故不理孩子。

至少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采取“冷暴力”的解决方式。而是一步步地,温柔且坚定地指出孩子行为上的过错,引领着他去改正、去挽回。

不用“不理孩子”来惩罚孩子,只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而身为队友,爸爸和妈妈最好的解压方式,就是互相承担。不好的情绪,两个人最好可以内部解决,释放压力,而不波及孩子。

就像在英剧《养育者》中,被孩子烦到不行的爸爸和妈妈,会在孩子不在场时,认真商量怎样杀死孩子。

用这样开玩笑的方式,释放彼此的压力,也让彼此都有了被理解的感觉,然后再用调整好的情绪面对孩子。

做父母,从来都是一条任重道远之路;但从我们当父母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平凡的光环。

尽管不容易,但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而被我们精心培养的孩子,也定会随着长大的步伐,散发光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